小米被印度依法打劫了555億!
時間:2023-04-26 00:01:34 來源:酷玩實驗室 作者:酷玩實驗室 點擊:
就在上周五,據路透社報道,小米印度公司針對其被扣押的555億盧比的資產申訴案,正式遭到了印度卡納塔克邦當地法院的駁回。
555億盧比,折合人民幣約47億元。聽起來好像不太多,對于部分酷玩讀者來說,或許只是三兩年的收入。但,對于小米來說,卻是一筆巨款。
小米從2014年進入印度市場,掙錢較高的年份2020年,凈利潤也才僅有3.5億元。一次性沒收小米555億盧比,相當于小米在印度白干了十幾年。
根據印度方面“戰報”,印度執法局已經從小米印度公司賬戶上拿走了這筆錢,生米煮成熟飯了。
值得著重強調的是,該法院所在的卡納塔克邦(邦約等于?。?,可不是什么不知禮法的化外野雞小邦,該邦的首府正是大名鼎鼎的班加羅爾。
班加羅爾,除了是印度綜合排名top3的大都會,也是印度最富裕、最有活力、營商環境最好、科技產業最發達、獨角獸企業最多的現代化城市。因此,它還有個響亮的外號“亞洲硅谷”。
要知道,小米的這筆資產,早在去年4月就已經被印度執法局“依法”凍結。所以,印度卡納塔克邦“沒收”小米的資產,絕對不是偷襲,肯定是有備而來。
盡管,小米印度公司當時就否認了指控,辯解稱“印度執法局扣押的數目中有超過84%是支付給高通公司的特許專利費”。
但,只要了解印度的法治環境,或者看過印度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就會知道,印度執法部門似乎都遭受過“魯豫詛咒”,一旦給你定了罪名,不論你怎么自證清白,印度警官都會一臉真誠地表示,“真的嗎,我不信!”
如果不是對“涉外”案件有所顧忌,恐怕根本不需要勞煩法院。一旦認定你有罪,抓起來除了打,還是打。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劇照
言歸正傳,最終,印度執法局給到小米的罪名是,“通過冒充特許權使用費向外國實體非法匯款”,違反了印度1999年頒布的《外匯管理法》。
如今,這555億盧比已經進了印度執法局的口袋,小米再想拿回來,比讓鐵公雞下蛋還難。
畢竟,印度執法局的主要職責就是“打擊金融違法犯罪”,如果進行金融違法犯罪的不是小米,難道是印度執法局了?
再者說,2022年1月,印度就以“逃稅”為理由,讓小米“追繳”了65.3億盧比的稅款,折合人民幣約5.6億(大約相當于小米在印度白干了2年)。所以,小米是有“前科”的。
另外,2022年7月,印度突襲了包括vivo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理由也是“懷疑其參與洗錢行動”,難道這也是印度執法局在知法犯法?
難道在2020年以來發生的英國電信巨頭沃達豐與印度的稅款糾紛案、美國亞馬遜在印度的“非法收購”案、法國消費巨頭保樂力加“非法獲利”案,這些也都是印度知法犯法?
是的?,F在,討論印度執法部門是否無恥,沒有太大意義了。
問題的關鍵在于,印度為什么這么無恥做,難道就不怕寒了全球投資人的心?
可怕的是,印度似乎真的不怕,甚至是得意……
說來話長,如果非要給這段匪夷所思、離奇荒誕的故事找一個地標性時間節點,應該是2015年1月。
莫迪是在2014年5月,正式擔任印度總理。在上任之初,莫迪就發現印度面臨的巨大經濟危機和政府危機——
印度經濟增速已經從2010年的10.4%斷崖式跌落到2013年的5.9%,通脹率卻一直維持在10%左右(合理空間是3—6%)。
要想富,先修路。發展經濟,本有條經典路徑。但印度貪腐實在太嚴重,導致基建以及大型民生、工業項目,屢屢縮水走樣。
好在,印度的“拯救者”莫迪登場了。
這位少年時常年混跡于印度“民粹主義”的國民志愿服務團、中年時擔任印人黨古吉拉特邦書記期間制造穆斯林屠殺的“鐵腕”政客,不知道運用怎樣的雷霆手段,一番內部協調之后,竟然在2015年1月,撤銷了把持印度經濟決策65年之久的“印度計劃委員會”,改設了“全國改革印度學會”。
這意味著,印度從計劃制經濟向著市場經濟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最醒目的舉措發生在2015年4月,印度議會通過《煤炭(特別規定)法案》、《礦山和礦產(發展和管理)修正案》。這意味著,印度開始允許私人企業參與煤、礦經營。
然后,莫迪趁熱打鐵,猛推國企市場化改革,涉及航空、水泥等在內的23家國企股份,也都對外出售。
并且,莫迪首次和內閣部長們開會就提出,各部門至少廢除10條繁瑣冗雜的流程,文件的審批不能超過4級。
與此同時,莫迪大力放開外資準入制度,除了印度戰略部門列出的“負面清單”以外,外資進入印度可以跳過冗長、腐敗、推諉、漫長的審批環節,直接投資包括印度國防、航空、衛星、食品、醫藥等核心行業在內的幾乎全部產業。
對于外資更具誘惑力的是,印度將外資在印投資項目金額從300億盧比提升到500億盧比,外資持有印度企業的股份上限也從50%,提升到74%,甚至100%。
如此一來,印度幾乎是收起所有防備,主動化身成砧板上的魚肉,然后坐等全球投資人前來印度烹飪、享用了。
或許是害怕自己一次性展示的誠意太過優渥,反倒引起外資的提防。莫迪化身“銷售員”,開始了全球“拉客”之旅。
2015年5月,莫迪來到北京,簽訂了100億美元的經貿合作協議;又在上海“中印經貿論壇”上續簽了220億美元。同年12月,安倍晉三訪問印度,二者又簽署了147億美元的高鐵建設協議。
和鄰居們簽完之后,花甲之年的莫迪頻繁奔波于美國、德國、歐盟等地,繼續簽單。
為了整頓貪腐和稅收合理化,莫迪甚至不惜以全國傷筋動骨為代價強行推行“廢鈔令”。
這種為了拯救經濟做出的一系列驚人舉措,被稱為是“莫迪經濟學”、“莫迪三支箭”。
彼時彼刻,看到這番場景,不論是中國的小米、vivo,還是英國沃達豐、美國亞馬遜、法國保樂力加,都會覺得莫迪是個好人,自己來對了,押準了。
由于對外資釋放空前的誠意、再加上內部貪腐整頓,莫迪第一任期內,包括廁所在內的基礎設施的確得到改善,GDP增速的平均數也提升到了7.3%。相較于2013年的5.9%,堪稱是巨大的成就。
眼看著小贏變成大贏,大贏變成雙贏、多贏,大家都要贏麻的時候,印度GDP增速卻以“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洶涌之勢,從2018年的+6.45%狂泄到2020年的-6.6%。
這種跌幅,靠疫情這個單一借口是很難自圓其說的。尤其是在疫情來臨之前,印度GDP已經連續10個季度下滑。農業、建筑業、制造業等國計民生的大行業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
到了2019年,城市男性失業率創下45年來最高。同年,還創造了印度股市20年來最大筆外資拋售。
那么,印度,怎么了?
如果用一個不太確切的成語來概括,印度太急了以至于忍不住“揠苗助長”,這也是這波荒誕離奇故事最重要的導火索。
還拿疫情前的數據來說,根據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1年報告,2019年,印度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為72.3%。
2019年印度GDP為2.85萬億美元,換算下來,印度政府公共債務高達2萬億美元。
因此,到了這里我們可以大膽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莫迪第一任期內的均數高達7.3%的GDP增速,是用債務堆出來的“美麗泡影”。
這么大的債務“泡沫”,很大一部分貢獻來源是“印度特色基建”。至于印度特色基建的隆重出場,可以追溯到2017年。
這一年,莫迪政府推出了一項史無前例的超級基建計劃:5年內投資約7萬億盧比,用于改造印度國內8.3萬公里的交通路網。
想富先路,是對的。莫迪從上任就推出一系列發展印度制造業的政策,并且把“印度制造”取代“中國制造”作為印度的“百年大計”。但,要想發展制造業,就要搞基建。
之所以說印度特色基建是“揠苗助長”,原因是印度沒有經歷過暴力革命和“土改”,印度的土地歸私人所有。
并且,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印度,只要離開首都紅堡,越靠近地方,土邦自主權越高,不同的邦不僅文字、語言、貨幣、度量衡、法律不同,一批物資從一個邦到另一個邦,不僅交過境費、城市管理費,甚至還要交“關稅”。
基建搞不定,制造業就起不來,也就無法形成正循環,印度就無法把一屁股債給還了。
但是,征收土地搞不定、跨邦作業利益難分地方也不配合,就這種條件,怎么能急著重倉基建呢?
所以,這就苦了印度的“影子銀行”和城市合作銀行。
印度最知名、最硬氣的影子銀行,當屬IL&FS。這家銀行背后的大股東之一就是印度國家銀行,印度國家銀行的大股東就是印度政府。
過去30年,在基建項目上,IL&FS一家為印度提供的融資就高達1.8萬億盧比。
但是,印度自有國情在此。投資7萬億盧比搞基建沒問題,改造印度國內8.3萬公里的交通路網也不算吹牛,喊出在5年內完成的強勁口號,的確能嗨翻印度民眾,但是,幾乎不可能實現。
由于土地征收方面耗費的時間、成本超出預期,導致IL&FS無法按時兌付債務。2018年9月21日,受IL&FS債務違約沖擊,印度股指一度暴跌1500點。險些造成印度版“雷曼危機”。
印度的城市合作銀行,日子同樣不好過。
2020年9月16日,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表示,印度目前有1482家城市合作銀行和58家跨邦合作銀行。其中,328家銀行總不良貸款率超過15%,277家銀行財務狀況很脆弱,105家合作銀行無法達到最低監管資本要求,47家銀行的凈資產為負數……
更可怕的是,2019年下半年,見證了印度連續10個季度GDP增速下滑的外資,開始扎堆外逃。
外資想逃?豈不是雪上加霜?
因此,這個口袋必須收緊,否則經濟加速崩潰,莫迪再在印度講故事,就沒人聽了。
所以,在2020年12月,我們就看到印度政府根據1999年《外匯管理法》,頒布了最新修正的《外匯管理法實施細則》。
此次修改有兩個細節,就很有印度特色:
一是,外資持股印度公司持股上限是100%,但是超過74%必須要審批。雖然,74%也比51%(國際通用的絕對控制權比例)高了一大截,但是,在印度持股不超過75%就不具有絕對控制權。
莫迪當年親自迎接貝索斯
亞馬遜的貝索斯就折在這一點上,亞馬遜雖然投資未來集團2億美元獲得49%股權,成了大股東。但是,這才49%,未來集團不經亞馬遜同意就把自己賣給了亞馬遜的印度對手信實集團。
不僅2億美元打水漂,還要被印度以“反壟斷”為名罰了20億盧比。
第二處修改,簡單來說就是印度“不歡迎虛擬經濟”。這也就能理解,印度為什么要瘋狂抵制中國APP。
至于,為什么小米被沒收了555億盧比資產,因為這觸犯了印度“外匯管理基本原則”。
根據印度聯邦應急管理局第6條規定,“除非明文允許,否則所有資本賬戶交易都是禁止的。”
印度關于“資本賬戶交易”的范疇界定是,印度居民在印度境外的資產或負債,以及印度境外居民在印度境內的資產或負債發生的交易。
翻譯成人話就是,只要印度想要錢,所有外資在印度掙到錢,甚至包括本錢,一分也別想帶出去。帶出去,就違法。
當初印度把自己洗剝干凈,擺在砧板上,莫迪出去“吆喝”一圈,你經不住誘惑就來了,現在把你養肥了,你想跑?
門兒也沒有!
因此,國際上有人這么評價,印度玩了一把國家級的“龐氏騙局”,現在到了收網的時刻了。
盡管如此,在全世界文盲數量最多的國度、在這個世界公認的民眾心智最低幼的國度,莫迪“打劫”外資的行徑,依然如他屠殺穆斯林、轟炸巴基斯坦一般,光輝而燦爛。
當然,這并不是故事的結束。
2021年,莫迪超過了過去的自己,提出一個更宏大的基建目標:投資100萬億盧比搞基建,目的是給印度制造業整體來個升級。
這也是“莫迪經濟學”、“莫迪三支箭”的一次大升級。只不過,依然跟土地所有權這一根源問題無關。
不出意外,不久的未來,莫迪將會再度為這個平淡無奇的世界貢獻出一個以更大的泡沫掩蓋小泡沫的、新的、光怪陸離的故事。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http://www.balalaikatrio.com/wzzx/xxhq/yz/2023-04-26/81425.html- 紅色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