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a6k97"></strike>

  • <dd id="a6k97"><track id="a6k97"></track></dd>
  • <tbody id="a6k97"></tbody>
  • <rp id="a6k97"></rp>
      <th id="a6k97"></th>

      紅色文化網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中心 -> 時代脊梁 ->

      知識分子

      收藏 | 打印-復制 | | | 獻花

      黃令儀走了,她真的用了一輩子“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

      時間:2023-04-26 00:07:30   來源:環球人物   作者:    點擊:

      十年恥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還。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于近日發布訃告稱,該所退休干部黃令儀因病搶救無效,于2023420日去世,享年86歲。

      黃令儀,對于普通大眾來說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在芯片領域卻是響當當。

      從二極管、三極管、大規模集成電路,到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枚CPU芯片,黃令儀見證并參與了中國微電子行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退休之后,她繼續發光發熱,成為龍芯研發團隊項目負責人之一,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

      -20、北斗衛星能夠擁有我國國產心臟,成功打破西方技術封鎖,背后都少不了黃令儀等一批芯片人的付出。

      為了研發芯片,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曾邀請65歲的黃令儀出山,也親眼看到過這位老前輩有多拼。

      他對《環球人物》記者表示,快80歲時的黃令儀仍然每天到公司上班,拖著鼠標在電腦上查電路。他想說不要這么辛苦了,黃令儀脫口而出一句話: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

      黃令儀去世訃告。

      01

      與微電子學結下終生之緣

      黃老師小時候經歷過抗日戰爭,在桂林親眼見到一名5歲的小女孩在防空洞外被侵華日軍的飛機炸死了。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這種精神是一代代傳下來的。胡偉武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1936年,黃令儀出生于廣西南寧,祖籍廣西桂林全州縣兩河鎮魯水村。小小年紀的她,經歷過山河破碎的絕望和流離失所的痛苦。成年后,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

      1958年,黃令儀畢業后被推薦到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學習,從此與微電子學結下終身之緣。當時,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剛創辦不久,黃令儀等一批新生,肩負著將我國半導體專業發揚光大的重任。

      兩年后,黃令儀學成返校,在華中工學院創建了半導體專業,并親自講授半導體器件與材料課。她帶領一批年輕的教工和學生,風風火火地創建了國內首個半導體實驗室。

      什么都自己動手干,并研制出了半導體二極管。當時居然得到心中敬仰的時任科學院院長、著名詩人、作家郭沫若的視察及鼓勵,大家非常興奮。黃令儀曾回憶。

      上世紀60年代,黃令儀前往中科院計算所二室101組(固體電路組)工作,一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為了突破兩彈一星中的瓶頸,國家成立計算機所二部,專攻微型計算機和三極管等項目,這是中國第一個芯片研究團隊,黃令儀是團隊負責人。在缺資料、缺設備、缺人才、缺材料的情況下,她帶領隊員們嘔心瀝血成功研制出半導體三極管。

      此后,在大型通用計算機研發過程中,為了能夠盡快研制出性能穩定的存儲器,黃令儀和她的團隊一步一步開始突破。他們研制的芯片在1978年贏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此后,晶體管研發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中國的集成電路和芯片發展開始向世界水平逼近,但差距依然明顯。

      2004年,在龍芯2C芯片設計運行成功后,黃令儀(右一)與龍芯課題組成員到天安門看升旗。

      02

      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

      1989年,黃令儀受邀參加美國國際芯片展覽會,但怎么也沒有料到,在那里受到了終生難忘的刺激。

      在加州拉斯維加斯的展會現場,她參觀了一周,成千上萬的攤位幾乎跑遍了,卻沒找到中國的攤位。好不容易在擁擠的人群中看到了幾個國人手中拿著長城公司的塑料袋,她立馬迎上去,親切地問:你們是來參展的吧?” “不,是來參觀的。

      她在日記中寫道: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這堅定了她要擦干祖國身上恥辱的決心。

      回國后,黃令儀繼續研究集成電路,從建立版圖庫,到探究寄生參數對性能的影響,一切重新開始。這一時期,由她主導研究的兩個項目獲得了國家專利。

      隨著黃令儀在業內知名度的提高,2000年,有關單位推薦她去參加在德國紐倫堡召開的國際發明專利博覽會。這是我國第一次向外界展示芯片類產品,也是德國第一次邀請我國科研人員參加。黃令儀帶著研究成果來到了德國。

      那次展會,黃令儀一行讓外國人感受到了中國的堅持與毅力。

      大約全國去了32人,別人攤位是一個公司,我們則是一個國,攤位小而擁擠,但畢竟突破了。黃令儀曾在自述中寫道,歸國的大巴走了約一半車程,被通知我送的專利被評為銀獎,高興之余,寫了幾句歪句:神州之尊重泰山,赤子榮辱輕鴻毛;靈臺無計四十載,不覺青絲已成雪。紐倫堡夜星光燦,啟明銀座落中華;十年恥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還。

      但是興奮之余,定下心來,仔細一想:芯片做出來了,沒有用,鎖在抽屜中,得了獎,又怎樣?它只是一張紙。黃令儀心中始終不甘。

      03

      65歲再出山

      2001年,65歲的黃令儀已經進入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還沒有實現。此時,中科院胡偉武教授等人向全國發出了打造中國芯的集結令。他們親自找到黃令儀,邀請她一起搞芯片。

      對于這段回憶,黃令儀曾自述道——200112月左右,夏培肅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林琦給我打電話,說夏培肅與李國杰所長要找我,希望我能幫助計算所的CPU做物理設計。第二天,一群年輕人坐在一個大會議室中,有人介紹了情況,又讓我參觀了他們研制成功的用FPGA燒成的CPU芯片,并提出了要求。

      當時,黃令儀回答是請讓我考慮三天。

      會后,黃令儀問你們有多少經費,回答是200萬元,但要留100萬培養研究生,頂多只能拿100萬做CPU。此時黃令儀心中一震,軟件費、投片費、人工費、返工費……這個經費要差一個數量級!當時的她有點不敢接,只怕半途而廢、不了了之。

      然而,黃令儀內心深處,對計算所有著深厚的感情。最終,她還是毅然選擇加入龍芯研發團隊,成為項目負責人。

      2002810日,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研制成功。雖然性能上差距很大,卻真正打破了國產計算機無芯可用的歷史。

      在黃令儀等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龍芯3等一大批國產高性能芯片應運而生,在很多領域發揮作用:復興號高鐵實現了100%的國產化;殲20等先進軍事裝備,配套了相控陣雷達,換上了中國自己的心臟;北斗衛星也裝上了中國芯,徹底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

      黃令儀曾坦言,參加龍芯項目是她一生中最緊張 、最艱苦的工作,然而也是心情最舒暢和感到最幸福的工作。

      因為它是如此的相似,一樣的激情滿懷,一樣的時代使命感,一樣的拼搏,一樣的為國家的需要,一樣的進展很快。

      20201月,黃令儀獲中國計算機學會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肅獎。中國計算機學會的獲獎理由寫道:黃令儀研究員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在研發一線,參與了從分立器件、大規模集成電路,到通用龍芯CPU芯片的研發過程,為我國計算機核心器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黃令儀獲得夏培肅獎現場。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艱辛探索中,以黃令儀為代表的芯片人,從二極管、三極管、微型計算機、大型集成電路等,一路披荊斬棘,打造出了中國人自己的芯片。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黃令儀為了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傾盡一生。

      資料來源:長江日報、極目新聞、澎湃新聞、央視《面對面》節目等。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http://www.balalaikatrio.com/wzzx/sdjl/zsfz/2023-04-25/81419.html- 紅色文化網

      獻一朵花: 鮮花數量:
      責任編輯:寒江雪 更新時間:2023-04-26 00:07:30 關鍵字:知識分子  時代脊梁  

      話題

      推薦

      點擊排行

      鮮花排行


      頁面
      放大
      頁面
      還原
      版權:紅色文化網 | 主辦: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小屯路8號院 | 郵編:100040 | 聯系電話:010-68670060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備案序號:京ICP備13020994號 | 技術支持:網大互聯
      无码网站天天看天天爽

      <strike id="a6k97"></strike>

    1. <dd id="a6k97"><track id="a6k97"></track></dd>
    2. <tbody id="a6k97"></tbody>
    3. <rp id="a6k97"></rp>
        <th id="a6k97"></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