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a6k97"></strike>

  • <dd id="a6k97"><track id="a6k97"></track></dd>
  • <tbody id="a6k97"></tbody>
  • <rp id="a6k97"></rp>
      <th id="a6k97"></th>

      紅色文化網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中心 -> 理論園地 ->

      政治

      收藏 | 打印-復制 | | | 獻花

      任潔: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的現代化

      時間:2023-04-23 00:09:19   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   作者:任潔    點擊:

      全面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制度內在規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重要方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之一。從歷史來考察,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貫穿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和確立的全過程;從理論來考察,社會主義性質是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核心線索;從實踐來考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并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原因和核心標識。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現代化的一般發展規律,又有基于本國國情、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的特殊性,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1](P22)這是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根本性質的重要論斷。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其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重要方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社會主義從最根本的層面規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是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成其為自身的根本屬性,從而與其他性質的現代化模式區別開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現代化之間具有密切關聯,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社會主義性質是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理論和實踐的核心線索。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貫穿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現代化指的是起源于西方進而波及整個世界歷史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它不僅意味著社會生活的整體變革、全球性的社會變遷,還標志著新文明的出現。對于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現代化過程,有學者認為現代社會的變遷這場偉大的革命性轉變最富動力性,同史前生存到人類生活、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一樣具有同等的重要性。[2](P4)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各個國家和民族如何實現現代化,長期以來似乎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走西方現代化道路?,F代化發源于西方,與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具有文化上的親緣關系。文藝復興批判中世紀教會的黑暗統治,推崇科學和理性,追求和張揚人的個性,以“人性”“人權”“人道”來反對“神性”“神權”“神道”,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是“人類以往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一次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3](P409)啟蒙思想家們開啟民智,激發人們運用理性破除對教會、國家、階級等的無知和偏見,去追求自由、平等、博愛、人權、幸福和發展。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對神示權威和超越現實根源知識的拒斥,預示著以工業化、世俗化、市場化等為特征的現代化的到來??梢哉f,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現代化的萌發提供了文化前提。此外,西方國家對現代化進行意識形態化的塑造,試圖在歐洲殖民體系瓦解和冷戰戰場迅速向亞非拉第三世界擴張時,用“現代化理論”與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相抗衡,以實現對經濟停滯、政治衰敗、文化畸形的“欠發達世界”施行所謂的援助和發展指導。影響現代化肇始和演進的種種因素使得人們深陷“現代化=西方化”的思想窠臼之中,這種誤解和偏見深度窄化和束縛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

      各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之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個國家的發展呈現為自發的演進過程和沒有外來干預的自然狀態。“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使得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歷史過程不再具有普遍的、線性的表征。在世界歷史格局下,一切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被納入一個整體系統中,確立起一種超越時間的、非線性的空間結構,亦即空間關系的時間化。這種由世界歷史實現的時空轉換格局大大拓寬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可供選擇的空間,使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發展實現從單線進化論模式向多元復線進化模式的轉變成為可能。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大事件。這場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從科學理論變為現實制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4](P425)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從此具有了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另一種選擇,即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實現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正在黑暗中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幫助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從方向、方法、精神上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極強的“示范”作用,促使中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俄國十月革命為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辟了新道路、開啟了新起點。

      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明確提出“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的任務。[5](P108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中國開啟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任務之一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1964年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明確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6](P483)的任務。至于我國為什么要堅持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而不能走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毛澤東19655月在井岡山上的談話明確闡明了其中的原因。他指出,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了幾百年,比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歷史長、地域發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四分五裂。在這樣的條件下搞資本主義,只能是別人的附庸。另一方面是因為帝國主義在能源、資金許多方面都有優勢,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既合作又排擠,不可能讓落后的中國獨立發展、后來居上。所以,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依然是走不通。我們要摸索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性決策,并動員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共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新的奮斗征程上,針對一些錯誤思潮的錯誤認識和產生的不良影響,鄧小平強調:“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7](P29)“有些人腦子里的四化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不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他們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7](P204)至于我國為什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鄧小平也給出了解釋。一方面,“整個帝國主義西方世界企圖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治,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7](P311)另一方面,中國“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7](P208)要想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只能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習近平強調:“要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8]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然而如何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9](P7)“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8]改革開放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之源,其目的是“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1](P27)“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10](P15)在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始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但同時也秉持兼容并蓄的態度,“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把他人的好東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們自己的好東西”。[9](P11)習近平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始終強調要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要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確政治定位,避免因不顧國情照抄照搬而導致“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嚴重后果,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二、社會主義性質是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核心線索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戰略安排、目標愿景、重大原則等理論和實踐問題,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更加系統完整,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更加成熟定型。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8]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式”內在規定著中國現代化的性質和特色,即中國的現代化是基于中國具體國情、具有中國歷史傳承、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定語,是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的核心線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即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14億多人的現代化為根本旨歸,尋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方位和解與和諧,具有普惠性、共享性、全面協調性、可持續性、互利性特征,凸顯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來源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相比較得以彰顯。資本主義現代化視資本為“普照的光”,奉行資本邏輯為根本邏輯,追求片面的發展,造成人的異化、物化和單向度發展,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極端推崇個人主義,走對內剝削對外掠奪殖民的霸權發展道路。資本主義現代化固有的缺陷及導致的矛盾和問題,通過資本主義的自我調適或許能改善,卻無法根本克服。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11]這個重要論斷從比較的視角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區別和超越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地集中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強調了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的重點要求與戰略任務,與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要達成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發展目標相對應,集中彰顯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貢獻和世界意義,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共享性和互利性。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闡發,使得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更為明確、要求更為清晰、任務更為聚焦。

      習近平強調:“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8]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需要以社會主義為核心線索進行整體性把握,如此才能使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作為緊密聯系的整體,共同構成立體、系統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

      第一,“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的基本國情,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普惠性特征。在擁有如此龐大人口數量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人口規模是影響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速度、規模、方式的重要變量。18世紀下半葉英國開啟現代化歷史進程時人口規模以千萬計,20世紀美國成為世界現代化的“領頭羊”時人口規模以億計,而中國的現代化是要實現14億多人口共同富裕的整體性現代化。實現如此龐大人口體量的現代化,沒有現成道路可復制、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沒有外部力量可依賴,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因此,必須有一個強大的領導力量引領中國的現代化向前發展。中國共產黨是具備強大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的強大政治力量。更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沒有一黨之私,能夠最大程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最大范圍地匯聚力量、凝聚共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注入發展動力和提供精神智力支持。在如此龐大人口體量的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注重統籌兼顧,協調處理好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各領域的關系。

      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不可能依靠個體單獨完成,而是需要社會成員廣泛參與、共同推進、共同獲益。中國式現代化是14億多人都受益的普惠性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調動人民創造熱情和創新活力,切實體現“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諦,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提高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水平”,[1](P38-39)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使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成為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集思廣益、凝心聚力,激發億萬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團結奮斗、勇毅前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億萬人民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

      第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也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遵循的本質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共享性特征。從比較視野來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最鮮明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優越性。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本身固有的、無法徹底解決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或許可以通過采取調節稅收、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等一系列財政和福利政策緩解兩極分化的“極化”程度、緩和階級和社會矛盾,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兩極分化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薩米爾·阿明提出,“資本主義生產模式是第一個以普及化的價值為基礎的社會體系:一切社會生產,比如勞動和人力資源,都開始成為了商品”。“價值不只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而且支配著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2](P315-316)也即,價值邏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泛化和僭越,是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的根本原因。

      社會主義現代化天然蘊含著共富共享的價值追求,根本決定了社會財富的創造、流向和分配。共同富裕體現了社會主義發展的目的和價值。社會主義為什么能夠存在和應當存在,除了它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外,另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能夠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堅持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面協調性特征。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以人為本,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對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用更有效率、更加協調、更為環保的方式把“蛋糕”做大做好,為促進共同富裕提供基礎和動力。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加強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文化自信自強與開放包容相互協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推動科技創新相互融合,不斷彰顯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思想引領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可持續性特征。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資本主義現代化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對立狀態下,自然界不再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成為人們剝削掠奪的對象,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就是要“摧毀一切阻礙發展生產力、擴大需要、使生產多樣化、利用和交換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13](P91)反過來,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報復懲罰人類。世界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時并存,重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條件,依靠對自然的攫取和掠奪來實現發展的方式不可持續,竭澤而漁式的、先污染后治理或邊污染邊治理的發展方式已經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全球性問題,給人類帶來了深刻的生存危機。國際社會先后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中國順應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的安排,提出《中國21世紀議程》,開始實現從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和索取到強調人與自然平等對話、協調發展的轉變。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注重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以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第五,“走和平發展道路”要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互惠性特征。而對內剝削掠奪、對外殖民移民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顯著特征。西方早期現代化的過程是殖民擴張和掠奪的過程,可以說,西方的現代化和廣大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落后和不發達是同一個歷史過程的兩個方面。這種先進與落后、中心與邊緣、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造成了長期的敵對與仇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這種對立又發展成為以冷戰為特征的對峙局面。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順應了和平發展的世界大勢、世界多極化趨勢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扎根中國悠久深厚的和平主義文化傳統,根據社會主義內在追求和平、反對侵略擴張的和平性質,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達至“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14](P265)的雙贏目標而作出的主動選擇。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國將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者,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同時也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過程。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8]從現代化與文明的關系來看,文明形態是現代化開出的文明之花,結出的文明之果。中國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可以和現代化相提并論的社會變革,只有人類的誕生和文明的出現。中國式現代化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彰顯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打破了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被灌輸的“現代化=西方化”的思維定式,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三、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成就,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始終遵循“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本質要求,始終牢牢把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重大原則,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持續取得新成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貫穿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方向、價值立場、文明發展、世界貢獻等各個方面,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行穩致遠。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現代化之間具有密切關聯,“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黨的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黨的領導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黨的領導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8]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1](P63)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不偏離航向、不喪失靈魂、不犯顛覆性錯誤。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證國家大政方針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使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按照時間表和路線圖接續發展、穩步推進。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充分調動人民參與國家建設和國家治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集中全黨全社會的力量和智慧,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團結奮斗。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定盤星,成為凝心聚氣、團結萬眾共克時艱的堅強領導力量。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立場。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現代化。習近平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15](P314)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億萬人民共同的事業,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人民首創精神,激發人民主人翁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廣泛匯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發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激勵全社會共同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而團結奮斗。中國式現代化是為人民謀幸福的現代化,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為根本目的,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第三,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創造人類文明發展新格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其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共同發展,它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服務于少數人利益的狹隘性,展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價值追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協調發展、和平發展,既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充分借鑒人類文明成果,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主要特征。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創為各國政黨治國理政提供了新思路,為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了新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緊圍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1](P7)以“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新文明理念重塑人類文明格局、引領人類文明發展方向、創新人類文明共存方式。

      第四,堅持胸懷天下,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共產黨具有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天下胸懷和世界眼光,這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來源于社會主義的國際主義精神。共產主義革命本身就是一種世界性的革命,內在要求“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以取得革命的勝利,“胸懷全球、造福人類”是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內在蘊含著中國式現代化兼具中國意義和世界意義。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整體進入現代化,意味著龐大的人口因為中國發展強大解決了生存問題,擺脫了貧困,并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本身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但同時,一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P25)對整個世界是機遇和紅利,而不是災難和威脅。習近平指出:“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16](P13)中國如此承諾,并以實際行動踐行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秉持正確義利觀和責任觀,在推動建立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完善全球治理、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等方面積極作為,首倡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史的研究[M].景躍進,張靜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5]毛澤東選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7]鄧小平文選,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1.

      [9]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0]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1]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12][埃及]薩米爾·阿明.資本主義的危機[M].賈瑞坤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201420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注釋:

      ①參見馬社香、王卓超:《“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王卓超回憶1965年毛澤東在重上井岡山期間的一次談話》,《黨的文獻》2006年第3期。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本文原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3年第2期)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http://www.balalaikatrio.com/wzzx/llyd/zz/2023-04-23/81365.html- 紅色文化網

      獻一朵花: 鮮花數量:
      責任編輯:寒江雪 更新時間:2023-04-23 00:09:19 關鍵字:政治  理論園地  

      話題

      推薦

      點擊排行

      鮮花排行


      頁面
      放大
      頁面
      還原
      版權:紅色文化網 | 主辦: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小屯路8號院 | 郵編:100040 | 聯系電話:010-68670060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備案序號:京ICP備13020994號 | 技術支持:網大互聯
      无码网站天天看天天爽

      <strike id="a6k97"></strike>

    1. <dd id="a6k97"><track id="a6k97"></track></dd>
    2. <tbody id="a6k97"></tbody>
    3. <rp id="a6k97"></rp>
        <th id="a6k97"></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