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典被誣叛變之謎這樣揭開的
時間:2023-04-25 00:07:28 來源:紅船融媒 作者: 點擊:
2008年,一部講述革命時期地下黨工作的電視劇《潛伏》在大陸熱播,片尾是中共隱蔽戰線戰士余則成被派往臺灣執行任務。其實,在1949年前后,我有關部門向臺灣共派出了1500名“余則成”。
史料記載,當年他們之中共約1100人被蔣介石反動集團殺害。由于那段歷史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保密狀態,人們對這些烈士的姓名及事跡并不了解。近年來,隨著相關歷史的不斷解密,很多不為人知的英雄人物陸續浮出水面,原中央社會部后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二部交通員、劉光典烈士就是其中一位。
近日,紅船編輯部專訪了劉光典之子劉玉平,正是靠著他多年來堅持不懈的調查,才揭開了其父英雄事跡。
▲劉光典資料圖
01
解放后他兩赴臺灣執行任務
“在這間十平方米大的小屋里,留下了我兒時的歡樂和悲傷。我母親就是在搬到這里后一年半去世的。”
這間小屋位于北京東城區一處小小的四合院內,目前已經成為劉玉平的工作室。在正對房門的一個柜子上,擺放著一座黃銅鑄就的劉光典烈士雕像。
▲劉玉平 攝影/實習生 李文靜
劉玉平告訴紅船編輯部,這是在2008年,正當他60歲時。雕塑大師張榮達,主動免費為他父親鑄的雕像。雕塑時參照的是劉光典20歲時的一張照片,劉玉平說,在這間小屋里,是“六十歲的兒子和二十歲的爸爸在一起”。
劉光典,1922年出生,大連人。年輕時他曾經在哈爾濱工程學院及北平輔仁大學就讀畢業,后往來于東北、上海、北平做醫藥生意。1946年,內戰開始,在中共地下黨員洪國式的影響下,劉光典毅然加入中共東北社會部大連情報處,樹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開始了他義無反顧的革命生涯。
相關部門曾對劉光典參加革命后的表現有如下記載:“劉光典,知識分子,擅長商業貿易,在上海成立華石公司時,成為洪國式的主要助手,他為人誠實機警,不嫌棄共產黨窮鬧革命。在洪國式、秦笠于東北、北平經濟處于最困難的時候,拿出自己的財產支持革命工作。計黃金十兩,美元一千元。如以當時金價30美元折合一兩黃金計價,這一千美元就折合三十兩黃金,因此劉光典的貢獻是不小的。”
1949年上半年,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中共中央在北平一方面籌建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方面繼續揮兵南下,準備一舉解放全中國。同年5月,劉光典放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機會,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一項艱巨任務,即先赴香港,后前往臺灣取回重要情報。劉玉平告訴紅船編輯部,“當時父親給家里寫了一封信,講要到遙遠的地方做生意,最長一、二年就會回家。”
當時,劉光典離家的時候,他的妻子王素蓮26歲,最小的孩子劉玉平才1歲半。沒想到的是,這一別就成了劉光典與愛妻及子女的生死之別。
▲劉光典與妻子王素蓮
02
突遭不測傳來劉光典叛變的消息
根據組織安排,劉光典在臺工作一個月以后,順利返回香港,帶回了第一批極為重要的國民黨各方面情報。由于需要,1950年1月6日,劉光典再次前往臺灣。
然而,沒過多久,1月29日,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被捕,不久他便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叛變投敵,至使當時的地下黨工作者幾近全軍覆沒。劉光典所在的中共情報機構“北方企業行”被敵人破獲。失去了與組織的聯系,劉光典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在臺灣原始山林中,渡過了長達近四年“掘地為穴”的生活。
“父親離家執行任務的時候,母親才26歲,我才1歲半。1954年,我父親被叛徒出賣,在臺灣旗山被捕,然后敵人搞了一個離間計,對外謊稱劉光典背叛了。”劉玉平回憶道。
劉光典去臺灣后這些年間,王素蓮在北京一個人撫養三個孩子,默默盡著一個妻子的責任。
父親背叛組織的消息傳來,北京的家人也受到了“牽連”。不久后,母子四人就搬到了如今這個小四合院里一間十平方米大的小屋中,王素蓮總會跟孩子們講,“等全國解放,你爸爸就會回來了。”
當時的劉玉平才6歲大,在他的記憶中,面對生活的種種艱辛,母親從來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抱怨過丈夫為革命扔下自己和孩子不管,更沒有表現出對黨和政府有任何不滿。這樣的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自然也教育出三個懂事聽話的孩子。
然而,生活的磨難并沒有就此結束。1955年秋,年僅32歲的王素蓮因病去世,劉玉平深情地說:她是位偉大的女性,我們永遠懷念她。以后,姐弟三人相依為命。劉玉平告訴紅船編輯部,“姐姐也才11歲,當時組織上會給一些生活費,加上姥姥姥爺偶爾過來照顧一下。”姐弟三人就這樣慢慢長大成人。
03
為父調查發現驚人歷史真相
▲臺灣作家李敖用高價買到了一些歷史機密檔案,隨后公開出版發行
“還有一個重要資料,就是我的兒子在臺灣某網站上發現一本出售中的名為《一個匪諜逃亡的故事》的印刷小冊子,里面詳細記載了我父親當年在臺灣南部深山中四年的艱苦歷程。”2008年9月,劉玉平通過他在臺北的朋友,輾轉買到這本小冊子。小冊子顯示,這是一本專門用文字和圖畫描述劉光典在臺灣進行革命活動的極其珍貴的內部原始資料。
小冊子中記載,在戰友的精心安排下,劉光典在臺灣南部的旗山山中成功躲過國民黨軍警人員的抓捕。由于無法找到返回香港的船只,他決心在深山中與敵人堅持斗爭。那四年中,他過著類似原始人的生活,平時住在深山密林中,為了躲避風雨,或在山中掘地為穴或在林中搭個窩棚安身。最艱難時,為了躲避敵人抓捕,劉光典在海拔一千米之上的一個小山洞中安身。山洞洞口僅半米,深一米一,高一米七。
▲臺灣一本《一個匪諜逃亡的故事》的印刷小冊子,詳細記載了劉光典當年在臺灣南部深山中
正是基于以上劉玉平及姐姐、哥哥努力搜集到的這些資料,劉光典為革命犧牲的事實才逐漸真相大白。
04
烈士一半骨灰終于被接回大陸
“英雄始終是不會被埋沒的,真相終將大白于天下。在我眼中,我父親是一個完美的革命者。我熱愛、尊重他。在為人處事上,我也處處以他為榜樣,不能給父親丟臉。”劉玉平這樣對紅船編輯部說道。
相關資料記載,劉光典被捕后被國民黨關押了5年。1959年2月4日,國民黨軍事法庭決定,對經過三審判處死刑的我情報部門派往臺灣執行任務的交通員劉光典執行死刑。一張劉光典犧牲前的照片顯示,當時他微微向右歪著頭,輕蔑平靜地面對敵人,毫不畏懼。在這一天,一位共產黨隱蔽戰線的優秀戰士,懷著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誠,走完了他37歲短暫的人生。隨后,國民黨當局又以劉光典的遺體無人認領為由,將其遺體解剖。
▲劉光典犧牲前,敵人拍下這張照片
劉玉平說,“事情查清楚之后,2008年,組織上撥款,幫助我們趕赴臺灣去接父親的骨灰。”
當年,劉玉平多方調查發現,父親的骨灰存放在臺灣一處骨灰塔中。為了取回父親的骨灰,他和朋友報名參加赴臺旅游團,并提前跟旅行團打好招呼,說需要半天時間“探親”。他們就利用這短短半天時間,來到骨灰塔。
“臺灣還沒有回歸,父親犧牲在這里,為了能讓人們記住這一事實,所以我們當時只取回了父親一半的骨灰,等在祖國統一那一刻,再把兩部分合在一起。”劉玉平說。
▲2008年,劉玉平到臺灣接回父親骨灰
05
“我會繼續幫革命者后人查找資料”
多年來,我國隱蔽戰線革命者中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只做不說”。再加上當年艱苦的地下斗爭很多都是口頭命令,沒有什么完整的檔案記載。這也直接造成了大家對共產黨隱蔽戰線革命者的所知所見都很少。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2009年春,臺灣地下黨員陳炳基、章中同志以及劉光典烈士之子劉玉平等三人,通過中央黨史研究室向黨中央提出建議,建設一座專門紀念這批烈士的場所。
▲劉玉平接受紅船編輯部采訪 攝影/實習生 李文靜
2013年秋,在黨中央決策下,“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建成。上世紀五十年代犧牲在臺灣的八百多名中共隱蔽戰線戰士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才得以解密。
經查找,目前已有包括吳石將軍在內的被蔣介石集團殺害的846位中共隱蔽戰線烈士及其他人員的名字,被刻在花崗巖墻壁上。劉光典烈士的名字也位列其中。
在廣場上還刻有一處銘文,上面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批無名英雄為國家統一、人民解放秘密赴臺灣執行任務,犧牲于臺灣。不論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在普天歡慶新中國誕生的時刻,他們始終堅守隱蔽戰線,直到用熱血映紅黎明前的天空,用大愛與信仰鑄就不滅的靈魂 。”
在臺灣,相關單位也樹立碑文,紀念這些熱血志士。2000年,臺北市政府在馬場町豎立紀念碑文,保留了刑場土丘,并將那里開辟為“馬場町紀念公園”,以紀念1950年代為追求社會正義及政治改革犧牲的革命者們。
在采訪的尾聲,劉玉平對紅船編輯部坦言,目前還有一些在臺灣犧牲的烈士情況尚不清晰,他也在幫助這些革命者的后人們查找歷史資料,“目前已經幫助查清了數位烈士的真相,找到了當年臺灣的相關資料及證據。”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http://www.balalaikatrio.com/wzzx/llyd/ls/2023-04-25/81402.html- 紅色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