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那代人為改革開放攢下了什么家底?
時間:2022-12-06 00:06:36 來源:百曉生談歷史 作者:百曉生談歷史 點擊:
改革開放距今,已經過了四十多個年頭。
回望歷史,人們不難發現,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為建設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物質基礎。
正是老一輩革命黨人努力奮斗打下的“厚實家底”,才有了1978年后震驚世界的經濟奇跡。
一、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徹底終結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人民的命運從此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了《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以及國務院、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組織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此確立。
毛澤東那代人帶領億萬人民,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改革開放作為這一偉大社會變革的繼續,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制度不僅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正確方向,也杜絕了其他社會制度下各種利益集團相互掣肘的風險,從制度方面保證了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
二、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初可謂一窮二白,全國上下工業總產值加起來不到140億,和西方國家相比落后了整整100多年。
此外,國內經濟發展嚴重畸形,農業和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達90%。僅有的一點重工業大部分是列強殖民時期留下的,更別說現代化的國防工業了。
在這種條件下,盡快把中國由農業國建設為一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成了毛澤東等第一代國家領導人所面臨的最緊迫任務。
1952年,毛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民要徹底解放,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
在此基礎上,新中國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進程。
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期間,我國在機械工業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中國人造出了自己的汽車、噴氣式殲擊機和蒸汽機車,誕生了幾十個比較齊全的制造行業,尤其是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代表的鋼鐵工業獲得飛速發展。
除了重工業以外,紡織、食品、造紙等輕工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1952年,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為34.4%,到了1978年,這一比重已上升為61.9%。
盡管這中間經歷了“十年動蕩”,但是到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已經基本建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曾這樣說過:“盡管有過失誤和挫折,人們還是一致認為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工業革命的時代。”
三、強有力的國防科技力量
新中國人民政權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的挑戰。
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毛澤東在第一屆政協會議發出了鏗鏘有力的號召:“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
在毛澤東的批準和指示下,航空工業籌備組、兵工總局、電信工業局等一大批機構相繼成立。
上世紀五十年代,經中央軍委批準,國防部成立了導彈研究院,留美科學家錢學森任院長。全國人民都省吃儉用,勒緊褲腰帶支援“兩彈一星”事業。
1964年,新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1967年,我國成功掌握了氫彈技術;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
一個原本現代國防科技力量極其薄弱的國家,能在短短時間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兩彈一星”對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被西方列強殖民的恥辱從此成為了歷史,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敢對擁有核力量的中國冒然發動軍事侵略。
四、改善國際環境
毛澤東歷來重視民族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但是也強調要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外援,主張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開展對外交流合作。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與蘇聯交往密切,蘇聯對我國進行了大量的技術、文化支援;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形勢風云變化,毛澤東、周恩來順應時代潮流,改善中美關系,恢復了我國與許多西方大國的外交關系,并開始從這些國家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
正是這些高瞻遠矚的重大外交決策,為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國際條件。
五、不斷提高的人口素質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糧食不足、醫療條件落后、科學意識不高等眾多原因,人均壽命連四十歲都不到。
如何改善人民體質,提高國民健康水準,成了壓在第一代領導人心上的大石。
1950年、1952年和1953年,衛生部先后三次召開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發動群眾廣泛開展衛生運動,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流行。
到1952年底,農村建起了大量聯合診所,老百姓就醫有了極大的保障。
進入六十年代后,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也有了顯著改善。
鼠疫、霍亂、天花等傳染病基本消失,脊髓灰質炎、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等傳染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
1979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達到了64歲,和建國初期相比幾乎翻了一番。
建國后三十年來人口總數的增加和人口素質的提高,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的人力資源。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完整的工業體系、強有力的國防力量和日益增長的人口素質,是中國人民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帶領下取得的輝煌成就,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實現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http://www.balalaikatrio.com/wzzx/llyd/ls/2022-12-05/78979.html- 紅色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