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會議上,毛澤東對“窯洞之問”作出歷史性回答
時間:2022-12-02 00:07:52 來源:CCTV國家記憶 作者:國家記憶 點擊:
1948年12月,平津戰役剛打響,中央軍委已開始考慮北平解放后的一系列問題,并制定了接管城市的政策。身在西柏坡的毛澤東根據人民解放軍已接管的幾百座大小城市的工作經驗,為中央軍委起草了《約法八章》,宣布了中國共產黨城市工作的各項政策。
01
1948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任命彭真為北平市委書記,葉劍英為北平市委副書記、北平軍管會主任兼北平市市長,統一領導北平的接管工作。
在西柏坡,毛澤東一見到前來領受任務的彭真和葉劍英就滿懷期望地說:“這次接管北平,影響到中外。你們務必達到像沈陽、濟南那樣的接收和管理成績,不要落在沈陽和濟南之后。”
盡管前線戰事緊張,毛澤東還是就北平接管等問題專門做出指示。彭真、葉劍英當即表示: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努力完成好這次接管任務。
最終,中央軍委選擇了第41軍。進城接管防務時,第41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為北平市民展現出一支正義之師、文明之師、仁義之師的風范,圓滿完成了進駐北平接管警備的任務。
北平的和平解放與和平接管為全國尚待解放的城市做出了示范。
嚴明的紀律、嚴整的作風,是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隨著戰爭形勢變化,紀律教育越發成為制勝的關鍵。
02
1948年9月8日,西柏坡中央大院一排長長的土坯房里,中共中央領導人悉數到場。這是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史稱“九月會議”。會議研究部署了解放戰爭奪取全面勝利的各方面工作,同時著重強調了紀律的重要性。
“九月會議”確立的政治規矩順應了新的階段對黨的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為全黨進一步集中力量、團結一致,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關鍵的制度基礎。
1949年3月,原本平靜的西柏坡變得熱鬧起來。2月中旬開始,從各地區、各戰場趕來參加七屆二中全會的黨政軍首長們陸陸續續抵達西柏坡。
3月5日,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
會議開始后,毛澤東首先做報告。
毛澤東鄭重地告誡同志們: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
毛澤東這番意味深長的講話,與四年前一場載入史冊的“窯洞對”有關。
1945年7月,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在延安與毛澤東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長談,當談及“歷史周期率”時,黃炎培說:一人、一家、一團體、一政黨、一地方,乃至一國,大凡初起之時,都是艱難困苦,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及至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一部歷史,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榮取辱,總之沒有跳出這個歷史周期率。希望貴黨能夠找出一條新路,跳出這個歷史周期率的支配。
黃炎培所說的“歷史周期率”,引發了毛澤東的共鳴,他坦誠地回答說:我們共產黨已經找到了新路,能夠跳出這個歷史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七屆二中全會上,在中國共產黨即將執掌全國政權的時刻,毛澤東旗幟鮮明地向全黨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這是“窯洞對”的延續與發展,是對“窯洞之問”的歷史性作答。
1949年3月13日,歷時八天的七屆二中全會勝利閉幕。全會從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方面,描繪了一幅令人憧憬的大國藍圖。毛澤東滿懷激情地宣告:我們不但善于打破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新中國,正從西柏坡向我們走來。
03
3月23日凌晨,毛澤東像往常一樣批閱完最后一批文件后,站在窗前眺望夜空。這是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最后一夜。再過幾小時,中共中央將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在他的案頭,仍擺放著延安時就仔細讀過的《甲申三百年祭》。
五年前,重慶《新華日報》以連載的方式刊登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這篇史學論述是為總結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從勝利走向失敗的歷史教訓而撰寫的。一經問世,便引發各界關注。
當時,蔣介石讀了《甲申三百年祭》后非常不快,認為文章含沙射影。
而遠在延安的毛澤東非常贊賞這篇史學論述,認為它的內容對已取得很大勝利的中國共產黨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專門指示《解放日報》全文轉載,并要求大家閱讀學習。
1949年3月23日,是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的日子。在即將啟程的時刻,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嘛。周恩來笑著說,我們應當都能及格,不要退回來啊。毛澤東揮起大手,鄭重地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能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李慶安
西柏坡紀念館原副館長
在延安時期我們還只是一個革命黨,軍隊還不到100萬。到了西柏坡,要掌握全國政權,要進大城市了,條件發生了變化,所以這時毛澤東提出不做李自成。我們“趕考”要“考”一個好成績,這不僅僅是理論思考,變成了一個實踐課題,我們黨必須解決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有可能當第二個李自成。
下午二時許,一個由11輛中小吉普、10輛大卡車組成的車隊向北平進發。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告別西柏坡,踏上了非同尋常的“趕考”之路。
從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到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離開西柏坡的621天,成為了中國革命歷史的偉大轉折時期。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揮了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在這片沃土上,孕育形成了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凸顯了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進取精神;依靠群眾、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集中體現了頭腦清醒、目光遠大的勝利者圖強自律的精神。
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在西柏坡精神的引領下,中國共產黨人將繼續時刻保持“趕考”的清醒和堅定,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http://www.balalaikatrio.com/wzzx/llyd/ls/2022-12-01/78909.html- 紅色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