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報告》:新時代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八大路徑
時間:2023-04-24 00:08:44 來源:國資報告 作者:王盼盼 劉金逗 雷寅達 董征 點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委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進新時代國資國企革命性鍛造和歷史性變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實踐創新成果。
黨的二十大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國資國企要深刻把握、全面準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重要決策部署,圍繞八大實踐路徑,不斷推動國資國企改革走深走穩走實,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國資國企力量。
01
錨定高質量發展總目標,助力我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國資國企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的形勢要求,把發展方式轉到提升發展質量上,高質量發展邁出重大步伐。
一是經營業績考核指揮棒作用充分發揮,強化高質量發展導向。建立起“兩利四率”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推動中央企業堅決摒棄規模和速度情結,堅定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截至2021年底,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59.3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約2.6倍。二是持續深入推進提質增效,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全方位對標世界一流企業,打造精干高效的組織和運行體系,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產品服務質量不斷提高,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力增強。三是風險防控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筑牢高質量發展底線。從嚴從實抓好債務、投資、金融業務等重點風險防范化解,大力推動中央企業降杠桿減負債。加快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范體系,維護境外資產和員工人身安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下一步,國資國企要深刻把握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理念的內在統一性,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落實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上作表率,積極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全力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發展成果全民共享,持續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重要物質基礎。
02
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發展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供重要支撐
國資國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在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充分發揮國家隊作用。
一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年度考核加分、研發費用視同利潤加回、資本金注入、工資總額單列等一攬子支持政策,研發經費10年年均增速超過10%。二是完成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組建和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在關鍵材料、核心元器件、基礎軟件等領域突破一批短板技術,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國防軍工等領域涌現一批重大成果。三是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已遴選出首批29家策源地企業,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下一步,國資國企要推動創新要素和人才資源深度融合、互為支撐。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全力提升國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打造策源地科技領軍企業,引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創新,助力培育協同、高效、開放的創新生態,加快培育國企創新人才競爭優勢。
03
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更好發揮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主力軍作用
國資國企積極投身振興實體經濟,國有資本整體運行質量和效率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一是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通過資本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國有經濟向特定功能領域、重要行業優化布局。二是穩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10年來,先后有26組47家企業實施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新組建、接收企業9家,打造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行業領軍企業。三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主責主業管理,集中抓好“兩非兩資”剝離處置工作。全面完成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累計減少法人占總戶數38.3%。四是優化區域布局和對外開放格局。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工作部署中,提出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下一步,國資國企要堅持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堅持助推實體經濟發展壯大,深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加大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力度,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有力增強國有經濟服務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能力水平。
04
發揮國資國企牽引帶動作用,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國資國企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鍛長板補短板,提升供應鏈保障能力和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促進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一是當好現代產業鏈鏈長。帶頭落實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和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把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二是帶頭復工復產、穩價保供。中央企業采取資金支持、提前采購招標、擴大合同訂單等措施,帶動上下游企業有序復工,穩定產業鏈、暢通供應鏈。三是積極助力企業紓困減費降租。堅決落實國家降電價等助企紓困降費政策,扎實做好能源資源安全穩定保供,幫助中小企業紓困解難,2020年降低全社會運行成本1965億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部署。
下一步,國資國企要發揮引領作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鏈,提高現代產業鏈鏈長的產業生態主導力和產業鏈節點控制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助推物流高效暢通運行;增強雙鏈風險防范意識和監測預警水平,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05
推動國資國企改革不斷深化深入,促進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國資國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貫徹落實國企改革“1+N”政策文件,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碩果累累。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國有資本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化經營機制更加靈活高效,國資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不斷強化。改革專項工程示范帶動成效顯著。深入推進綜合改革試驗,深化世界一流企業創建示范工程。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建立完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第一議題制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下一步,國資國企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打造適應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新型國有企業。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弘揚和激發企業家精神,持續提升國有企業創造力。加快世界一流企業建設,加強質量提升、品牌建設、創新引領、管理卓越、開放合作。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切實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06
堅持用底線思維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國資國企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處于支配地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關鍵環節,在關鍵領域發揮著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一是堅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底線。加大對能源資源糧食供應、骨干網絡、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入,全力做好煤電油氣等基礎能源供給,電信、航空等基礎網絡運營。二是全力夯實實體經濟根基。中央企業涉及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收入占總體比重超過70%,在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防止經濟脫實向虛上主力軍作用凸顯。三是積極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迅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大力支援武漢、香港、吉林、上海等地抗疫斗爭。石油石化、電網電力、通信、航空運輸等行業國有企業全力保供穩價。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下一步,國資國企要高效統籌發展和安全,助力打造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新安全格局。守住經濟增速底線,積極應對重大斗爭,增強糧食安全和戰略性資源的保障能力,維護重要基礎設施安全,提升應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沖擊能力水平。注重安全生產風險整治,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加強國企海外風險預警防控。
07
提升基礎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把發展改革成果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緊密結合
國資國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堅持發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為增進民生福祉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是積極助力脫貧攻堅任務。國資委推動組建的央企扶貧基金累計滾動投資340億元,投資項目132個,帶動55萬名貧困地區群眾就業,定點幫扶的248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全部脫貧摘帽。二是主動作為促進共同富裕。“十三五”時期,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59.5萬億元,約占同期全國GDP的1/8。2013年以來中央企業累計上交稅費18.2萬億元,約占全國稅收收入的1/8,上交國有資本收益1.3萬億元。三是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截至2020年末,符合條件的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劃轉工作全面完成,共劃轉93家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國有資本總額1.68萬億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下一步,國資國企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共同富裕提供堅實基礎。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上持續發力,支持“四部三區”發展取得新突破;有力支撐鄉村振興,助推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積極參與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揮基礎性公益性保障性功能,促進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國企高質量發展創造帶動高質量就業,做好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工作。
08
堅持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監管,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苦練內功
國資系統依法全面履行職責使命,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結合起來,以新的“三統一、三結合”國資監管職能體系和“三化監管”優勢為鮮明特征的國有資產監管模式實現系統性重塑。
一是堅持“三統一、三結合”。把全面履行國有企業出資人職責、國有資產監管職責、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職責三者統一起來,推動管資本與管黨建相結合、履行出資人職責與履行國資監管職責相結合、黨內監督與出資人監督相結合。二是充分發揮“三化監管”優勢。加強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監管,持續提升國資監管效能。三是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建成全國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推動地方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當前省級國資委集中統一監管比例已達到99%。四是加強監督協同配合。完善綜合監管機制,建立有效的監督協同聯動和監督會商機制,加快形成職責明確、流程清晰、規范有序的責任追究工作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
下一步,國資監管系統要堅持打造專業高效的國有資產監管與出資人監管體系。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落實依法行政的要求,實行權責清單制度,進一步區分國家所有權職能和社會公共管理權力,厘清政府和要素關系,以政資分開來促進政企分開,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繼續堅持“三統一、三結合”的國資監管職能體系,發揮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監管優勢,全面落實監管責任,提升監管的精確性和有效性,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夯實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根基。
(王盼盼、劉金逗工作單位為國資委研究中心,雷寅達工作單位為國能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董征工作單位為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http://www.balalaikatrio.com/wzzx/llyd/jj/2023-04-24/81384.html- 紅色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