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十條”不是防疫放松,而是要求更高
時間:2022-12-04 00:08:05 來源:底線思維 作者:邱溱 點擊:
近日,一篇《“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的文章,在社交網絡引發廣泛共鳴。
其實,這也是中央一直強調的思想,在二十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只是由于疫情防控的復雜性,很多地方在執行時出現了誤讀。
而新二十條的出臺,再次強調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很多地方將新二十條誤解為防疫放松,事實上,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文章中所提出的,“堅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實二十條優化措施,對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不是變低了,而是更高了。”
筆者長期在流行病學一線做調研,就自己的觀察談談對第九版防控方案和新二十條的理解。
相關新聞報道
要求流調更精準
實際上,“第九版”和新二十條兩個方案是對東部發達地區疾控的經驗總結,核心是通過“精準流調”找到病例的密接,一方面迅速切斷傳播鏈,另一方面減少封控范圍,保證絕大多數企業和個人的正常生產、生活。
先談談流調操作。
按“第九版”方案,發現感染者后,疾控和公安、電信部門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發現病例后,需要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明確該病例見過哪些人(認識的人,要求提供聯系方式)、去過哪些公共場所(見到的人大多不認識);
2.見過的人作為密接直接隔離(如果該人員已在外地,就需要發出協查函);
3.明確重點公共場所后,疾控還需要與公安(圖偵人員為主)、電信人員協同,找到同時間段到過該場所的人員。
換言之,精準防控需要實現以下幾個步驟:
及時發現病例 → 準確流調,查出認識的密接人員 → 明確重點場所 → 公安、電信人員篩查到過該場所的人員
可以說,只有順利完成以上步驟,才可能以最低代價切斷疫情的擴散。
然而,現實是,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部分城市還不太會做精準流調。
例如2021年10月的西北疫情中,甘肅天水市的絕大多數病例是靠全員核酸篩查出來的;又如2022年8月的西藏疫情,阿里地區首先發現的4個病例就未公布軌跡。
而在一些城市已經完成的流調中,也能發現大量失誤之處,比如:
漏調,個別地區的流調只記錄病例外出軌跡,不記錄來訪人員的情況;
同一個地點存在多個名稱,不熟悉當地地理的人看不出關聯,如有流調中提及的“呼和浩特鑫光盛宴國際宴會中心”“呼和浩特凱萊迪花園酒店”實為同一地點,類似操作無疑會影響對傳染鏈的判定;
存在錯別字問題,如蘇州一確診病例流調中提及的旺山風景區“香音閣”實為“鄉音閣”;
部分群眾對距離沒有概念,而流調人員也沒有糾正;
關鍵地點講不清楚,也不查實,如呼和浩特的一份病例流調中就直接寫了“18:00-21:00在玉泉區大盛魁附近火鍋店(店名不詳)就餐后返回野馬圖村家中”,因為調查不徹底,使得同日在這餐館就餐、后獲確診的其他顧客未及時作為密接隔離;
以及,個別流調可讀性很差,如有份吉林病例的流調,寫“在松江四中旁飯店用餐”,實為吉林市第四中學,只是在松江小區附近,就被記錄為“松江四中”,記錄的“吉林站西站”實為吉林站西廣場,等等。
要求加強不同地區的協作
“第九版”和新二十條兩個方案也對不同地區間的協作提出更高要求。然而,關于地區間的防疫協作,同樣存在不少問題,相信需要經常出行的人士對此深有體會。
比如,部分疫情形勢嚴峻地區外溢嚴重。
例如11月28日,上海新增確診病例20例,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158例。分類統計后可得知,其中外省來滬返滬和相關密接者共125人,占比高達76%。
“上海發布”未公開病例具體來源,但可參照“杭州發布”公開的風險點位。而在后者公開的信息中,石家莊出現次數較多。例如:
11月26日:9C8555航班(石家莊-杭州,至少2例)
11月27日:G2815(06車廂)(石家莊-杭州東)、NS3212航班(張家口-石家莊-杭州,至少2例)
11月28日:G2815(04、08車廂,至少2例)(石家莊-杭州東)、NS3212航班(張家口-石家莊-杭州)
這些信息顯然在提示石家莊的疫情外溢情況非常嚴重。
值得指出的是,在11月25日,石家莊的高風險地區劃定得還很有限;而在11月2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提到,“我們也注意到,近期部分省份在返回人員中持續發現感染者,這說明部分有疫情發生省份在防范疫情外溢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環節,未能有效控制疫情跨地區傳播擴散風險”,當天石家莊高風險區域數量大幅增加,說明當地執行國家規定的情況有所改善。
目前很多群眾反饋,在跨城旅行時遇到層層加碼問題。而這個問題的出現,可能很大一部分也要歸因于出發地的消極防控。而對旅行目的地的基層來說,從“帶行程碼一刀切”轉化為“只隔離高風險區的重點人員”,還不能導致疫情大規模輸入,這一防疫要求及其對應的操作難度大幅提高,同時對數據精確度也提出更高要求,因為高風險區域必須劃得非常準確。
此外,跨城旅行涉及到兩地甚至多地(例如途徑第三地高速服務區、機場、高鐵站轉車)協作,也考驗各地之間的互信程度。
然而,現實是,疫情三年,期間多起事件嚴重影響了各地疾控之間的互信。比如,初篩陽性人員竟還能憑借綠碼上動車返鄉;比如,個別地方因非疫情事由亂賦紅碼;比如,地方嚴重瞞報確診病例數量,明明方艙都滿了,卻只報告很少的病例,有的地方甚至還出現了高風險地區數量大于陽性人員數量的怪事。
在地區間的協作中,需要注意的是,高速服務區依然是流調薄弱環節,時至今日仍是多起疫情擴散的空間節點。
高速服務區(資料圖/新華網)
一些建議
對于上文提到的一些問題,解決時對癥下藥,如行政上應對瞞報情況堅決處罰,在此不贅述;對于流調問題,筆者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流調信息系統,將保密信息和應公開信息分別存儲。
1.系統設計構想
關于系統設計部分,各地可選擇將本地系統(通過統一數據格式和接口)接入全國系統,或者直接使用全國系統。
具體說來,可用“隔離地點+日期+序號”的方式作為唯一ID;敏感信息如姓名、身份證號、精確的住址,加密存儲在另外的服務器,僅供授權人員查看;點位和對應時間信息應公開,每一個軌跡點包括“停留時間起止”、“詳細的地點名稱”及“地點坐標”,其中地點名稱需與地圖匹配,地圖上沒有的小店名稱需要添加到地圖里;此外,交通工具信息錄入要規范。
而被流調人員的客戶端,可集成支付數據、場所碼讀取等功能。被流調人員若有一定背景知識(如可以熟練使用電子地圖),可自行錄入軌跡,如按系統提示將軌跡點一一確認,并轉化為坐標。相信軌跡自主錄入搭配流調人員審核的方式,可以極大提升流調效率。
2.提升流調數據的質量
對于行程復雜的感染者或密接者,應當在隔離地點一次性完成病例所涉所有地點的流調,并將信息規范錄入數據庫,供全國其他地區的授權人員查看。
如果其他地區的疾控人員有對病例進行電話補充流調,可在系統中補充;如果碰到有的地點無法核實的情況,可以用現場勘查+視頻確認的方式再次核對。
在數據質量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用算法比對,自動找到不同病例的共同軌跡,明確防控重點和各個病例的感染時間,提升防控工作效率。
3.信息匯總到單一平臺
將相關數據脫敏后上傳、匯總到單一平臺,流調人員只需在單一平臺上查看,就可以了解其他地區疫情情況,不需要流調函。
而關心外地病例軌跡的人,可按地區查詢,也可按照傳播鏈查詢,這樣只需很短時間就能完成自查。
4.最終,統一健康碼
健康碼的基礎是流調數據,因此可以說,健康碼遲遲難以統一,關鍵堵點在于信任。而重建信任,不僅要處罰違規行為,更應當建立互相監督、互相幫助的氛圍。
有了全國統一的系統,各地均可以通過流調數據判定其他地區是否能及時、準確劃定高風險;如果出現流調擠兌,也可以核實當地有沒有按規定擴大風險區域,以兜住大多數病例,減少外溢風險。
每個地區疫情暴發的時候都可能出現流調能力不足的情況,如果能用算力頂住流調高峰,就可以避免封閉;在平臺的統一協調下,各地疾控部門也可以在疫情高峰期間互相幫助,長期合作下來,就可以逐漸建立雙邊乃至多邊信任。
信任到位了,健康碼的全國統一就有實現的基礎了。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http://www.balalaikatrio.com/wzzx/llyd/aq/2022-12-03/78944.html- 紅色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