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那些鮮為人知的紅色地標
時間:2019-09-03 21:02:18 來源:《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07日 10版) 作者:董城 鄒韻婕 車宗凱 點擊:
尋訪那些鮮為人知的紅色地標
——記北大紅樓附近的紅色文化資源帶
北京大學紅樓 本報記者 郭俊鋒攝/光明圖片
觀眾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參觀展覽 本報記者 郭俊鋒攝/光明圖片
北大圖書館第二閱覽室 本報記者 郭俊鋒攝/光明圖片
亢慕義齋舊址 資料圖片
豆腐池胡同毛澤東在京居住地 資料圖片
李大釗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 本報記者 郭俊鋒攝/光明圖片
今年3月中下旬以來,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發祥地,位于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的北大紅樓開始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參觀高峰,參觀人數比過去增長了約有10倍,最多一天接待過6500名參觀者。今年1-6月,觀眾量已達到19萬人次,尤其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始以來,各級黨組織紛紛來到北大紅樓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以北大紅樓為中心,附近幾公里范圍內,紅色底蘊深厚的地標還有很多,紅色文化資源帶的脈絡十分清晰,堪稱黨史金礦。
百年紅樓 彪炳史冊
北大紅樓全名為北京大學紅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座建筑通體用紅磚砌筑、紅瓦鋪頂,故名“紅樓”。紅樓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是北京大學老校舍之一,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現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人們來這里尋訪的,是這座百年建筑中蘊藏的厚重歷史記憶。
蔡元培在這里引進大學的治學理念,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北大精神;魯迅在這里授課三年,他所設計的北大?;昭赜弥两?。這里更誕生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和北京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黨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作了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
在這里,經常能夠見到很多白發蒼蒼的老黨員,面向黨旗,莊嚴地緊握右拳,重溫入黨誓詞。鏗鏘有力的聲音不斷在紅樓前的廣場上回響,宣示著堅定不移的信仰和矢志奮斗的決心。
重溫入黨誓詞之后再看展覽,在蔡元培、陳獨秀專題陳列室,在李大釗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在毛澤東工作過的第二閱覽室,在魯迅授課的學生大教室,在還原“五四”前夜場景的“新潮社”,人們不禁心潮澎湃、思緒萬千。百年之前,一批仁人志士就是在這里接受進步思想的洗禮,鄭重選擇了一條“無我”的道路,開始踏上革命的征程。
沿著一層的走廊一直走到頭,是李大釗曾經工作過的圖書館主任室,百年前的布局清晰可見。展室分為內外兩間,靠北的一間是會客室,正中擺有六把木椅和一張木桌,茶盤里還放著老式茶壺和茶杯。窗邊的報架上,折疊掛放著泛黃的老報紙??磕弦婚g是李大釗的辦公室,兩個書柜里擺放著舊書,辦公桌上的筆墨紙硯也復原為剛剛使用過的樣子。
展館方面是從一份1918年的文獻上,意外發現北大紅樓一到四層布局圖的。史料記載,1920年3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到中國,李大釗就是在北大紅樓圖書館的主任會客室同他討論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問題。1920年10月,經過一系列準備工作,北方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北大紅樓正式成立,當時取名為“共產黨小組”。
一層西頭靠南的第二閱覽室,又稱為“新聞紙閱覽室”。1918年10月到1919年3月,毛澤東曾在此擔任圖書館助理員,主要工作是登記新到報刊和讀者姓名,管理15種中外文報紙,月薪8塊大洋。也就是在這里,毛澤東在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影響下,逐步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在閱覽室中間,有一排帶報架的閱覽桌。這樣的布置也和百年前的布局相仿。有資料記載,在1963年的一次座談會上,原北大老職員在座談時曾回憶,閱覽室入門的窗前有一張三屜桌,一把木椅,桌上有筆、墨盒。房子中間有一長排帶報架的閱覽桌,靠北墻還有一排閱報臺。條凳放在中間的報架兩邊,是固定在地板上的。當時有人坐著看,有人站著看。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陳列館里,擺放著一張珍貴的馬克思手稿,是馬克思在倫敦時的筆記。而另一個展柜內,則展出了兩本不同的《共產黨宣言》,其中一本為1882年俄文版,封面略有殘缺的一本為1883年德文版。中國早期的馬列主義者們,一開始就不是把馬列主義當作單純的學理來討論,而是把它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并積極應用到現實斗爭中去。
光輝起點 “無我”印記
就在北大紅樓不遠處,還“藏”有一處“紅色地標”——那就是位于沙灘后街55號的原北京大學數學系樓。
這座兩層青磚回廊結構的建筑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四面有門,組成十字形結構,每層有4個大的房間,建筑面積約1400平方米。
記者采訪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這棟建筑的產權雖然幾經更迭,但始終是作為學術文化單位辦公之用,幾十年間未曾向公眾開放過。與此同時,圍繞北大紅樓,一大批紅色地標因各種原因無法煥發出應有的風采。
面對首都功能核心區無比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面對短時間內無法將紅色地標全部挖掘利用的客觀現實,北京市東城區有效利用北京大學數學系樓資源,自2016年起策劃推出了“光輝起點——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東城”主題展覽。展覽共展出展品660余件,綜合運用圖片、文物復制件、雕塑、油畫、音視頻、沙盤等形式,集中展示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發生在東城域內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復原再現了一大批北大紅樓紅色文化資源帶內的著名遺存記憶和革命軼事,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從建黨之初綿延至今、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光輝起點”展覽中記錄了這樣一位“無我”精神的共產黨員代表——中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弓仲韜的故事。1923年8月,由李大釗親自指導建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在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建成,這個支部直屬中共北方區委領導,首任支部書記就是弓仲韜。作為從北京東城走出去的革命先輩,弓仲韜曾在沙灘小學任教。他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在8歲時被敵人害死。大女兒弓浦從小在家鄉跟著他鬧革命,1926年在北京上學時參加了“三·一八”反帝愛國游行示威,在東城區域內遭到段祺瑞執政府警衛開槍打傷,回到家鄉后不治而亡。在被敵人刺瞎雙眼后,弓仲韜依然為黨的事業奮斗,千里乞討尋找黨組織。在1964年病逝前,他再三囑咐:“一定要把我節余的1000多元錢交給黨組織,作為最后一次黨費!”
紅色矩陣 黨史金礦
除已經面向公眾開放的北大紅樓“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北大數學系樓“光輝起點——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東城”主題展覽外,北大紅樓附近還存在著北京大學民主廣場、《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吉安所左巷毛澤東在京居住地、亢慕義齋舊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北京執行部(市黨部)舊址、李大釗被捕地、“三·一八”慘案發生地、王荷波等烈士犧牲地等近20處歷史文化遺存。
記者在沙灘后街和西老胡同附近,找到了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亢慕義齋。這是原北京大學第二院西齋的一間屋子,也是京師大學堂建筑遺存的一部分。1920年李大釗、鄧中夏等發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后,為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在這里建起了小型圖書室。
北京大學亢慕義齋即北京大學共產主義之室(Communism音譯),百年前曾收藏了百余種漢、英、德等各種文字的馬克思主義文獻及報刊雜志。時至今日,北京大學圖書館內還珍藏著八本蓋有亢慕義齋圖書印章的圖書,顯得極為珍貴。當時,亢慕義齋室內墻壁正中掛有馬克思畫像,肖像邊掛有“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的標語,四周還張貼著多篇革命詩歌、箴語、格言。當年的北京大學黨支部、青年團及其他革命團體,常在亢慕義齋進行集會和革命活動。
記者還走訪了位于東城區北池子箭桿胡同內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編輯部的文物名稱為陳獨秀舊居。院子總面積460平方米,共有房屋18間半,建筑面積264.3平方米,分東、西兩個院?!缎虑嗄辍肪庉嫴颗f址為東院,一個街門,占地面積約25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余平方米。據了解,這里原有北房三間,是陳獨秀的辦公室,南房三間,是《新青年》編輯部辦公室,靠街門一間小房是傳達室,并掛有《新青年》編輯部的牌子。自2016年底開始,這里以團體預約形式免費對外開放,并作為街道社區活動教室使用。
此外,記者還在趙家樓遺址發現了“火燒趙家樓”浮雕一面,“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遺址”銘牌一個;找到了毛澤東第一次來京期間的兩處居住地——豆腐池胡同9號(現豆腐池胡同15號)楊昌濟家、景山東街吉安所東夾道7號一間小房(即“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的所在);在北京匯文中學校園內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彭雪楓烈士紀念碑……
這些紅色文化地標見證了一段段崢嶸歲月,承載著北京百年的紅色記憶。很多專家學者不約而同地談到,為了將紅色基因更好地傳承下去,應該進一步對這些歷史遺跡加以整合利用,使這一紅色文化矩陣的巨大效應真正發揮出來。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http://www.balalaikatrio.com/wzzx/gmdb/2019-09-03/58472.html- 紅色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