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何宜私獾母哒枷橥?/h1>
時間:2023-04-04 00:09:16 來源:紅色文化網 作者:周喜俊 點擊:
燃燒的火炬
周喜俊
2023年2月7日,我收到高占祥女兒發的一條微信,是她父親2021年6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頒發儀式會場的一張照片。下面附有兩行字:“周老師,今天是我父親入黨70周年紀念日。在此向我親愛的父親致敬!”
凝視老領導佩戴紅花和紀念章的照片,驀然意識到,那個用一生踐行入黨誓言的老黨員走了,走在2022年12月9日的晚霞之中,再也見不到他真誠和藹的微笑;那個為眾多生長在貧瘠土地上的小苗除草澆水、使之脫穎而出的辛勤園丁走了,再也聽不到他幽默風趣的話語;那個為文化藝術事業嘔心瀝血不知疲倦的奮斗者走了,再也看不到他昂首闊步匆匆前行的身影。因為疫情,我未能送老領導最后一程,但相識四十年來良師益友般的諄諄教誨,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高占祥
一
我第一次見到高占祥是1983年5月,當時他是上任不久的河北省委副書記,分管教科文衛體工作。我是一名農村業余作者,因新故事《辣椒嫂》在全國《曲藝》雜志首篇發表,獲得河北省“四化建設建設新人新貌”優秀作品獎,到石家莊來參加頒獎大會。高占祥是出席這次頒獎會的省委領導,被好多人簇擁著往照相場地走來。他面帶微笑,邊走邊和周圍人聊天,人群中不時爆發出歡聲笑語。我站在臺階上遠遠看著,心想這個領導真夠平易近人的,一點官架子也沒有。旁邊一位年長的獲獎者說:“占祥同志是從團中央來的,思維活躍,人很隨和,對文藝工作特別重視。他年輕時就是小有名氣的工人詩人,經常有作品發表。這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省委有這樣的領導分管文化工作,是文藝界的福氣。”
時隔不久,河北省委向各級黨政干部提出了“發現和提拔人才要開辟新途徑”的要求。那一年我24歲,初中畢業后在農村勞動了10年,業余時間自學文藝創作,在全國報刊發表一些作品并獲獎,引起各級黨團組織和新聞媒體的關注。1983年,共青團河北省委研究室第七期《情況反映》以“介紹一個自學成才的農村女青年”為題,記述了我在農村艱苦環境中堅持自學文藝創作的情況。
這期《情況反映》引起了高占祥書記的重視,隨即寫了書面意見,連同這期《情況反映》一起送省委第一書記高揚閱示。
高揚書記的批示,不僅改變了我的命運,也為河北省不拘一格選用人才開了先河。省文化廳根據高占祥書記的要求,經層層考查,于1983年7月破格錄用我為國家干部,安排到行唐縣文化館從事創作。河北大學在考核的基礎上,破格錄取我為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函授生。這件事經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農民報等各大新聞媒體報道,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這振奮人心的消息,讓眾多在自學之路上艱難跋涉的青年看到了希望。一霎時在全國掀起了“走自學之路,成棟梁之才”的熱潮。據官方媒體報道,在我錄用后的三年中,河北省破格錄用的閑散人才就達112人。
我是河北省委為“棄之在草澤”的人才鳴鑼開道的幸運兒。從農民到國家干部,從業余作者到專業創作,身份的轉變讓我面臨著新的問題。那些習慣了沒有關系不能辦成事的人認為,一個農村姑娘能碰到“天上掉餡兒餅”的好事,肯定是走了個大后門。于是憑空編造出各種離奇古怪的故事,甚至說我去世多年的農民父親和高占祥是戰友,是他找高揚走后門給我轉成了國家干部。還有人說,一個農村業余作者能成什么事?不就是發表了幾篇文章嗎?值得這樣大張旗鼓宣傳?高占祥書記聽到這些議論,唯恐我承受不住外界壓力而消沉,更擔心我進城后脫離生活,偏離為人民寫作的初衷,成為曇花一現的人物。于1983年9月27日上午專門安排時間,正式和我談了一次話,就我錄用后的學習、工作、生活、創作提出了具體要求。鼓勵我在學習上奮發努力,向“高知化”邁進;深入生活向更深層探索,尋找引領時代前行的精神火花;創作上筆耕不輟,向人民奉獻最好的精神食糧。按照他的吩咐,這次談話整理后在河北省委宣傳部《宣傳動態》和省文聯《文論報》公開發表。這不僅是對我的嚴格要求,也是為眾多自學青年撐腰鼓勁。在我人生轉折的關鍵時刻,這次語重心長的談話,對我來說無疑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也是我多年來面對文藝界各種風潮保持特有的定力,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方向的精神支撐。
為激勵更多青年在沒有圍墻的大學里自學成才,1983年12月4日,河北省召開自學成才青年座談會,高占祥書記出席會議并和大家親切交談,勉勵青年人不僅要成才,還要成為在各個領域能擔重任的大才。1984年10月27日,河北省隆重召開自學成才青年命名表彰大會,我們10位青年被樹為“河北省自學成才十面紅旗”。在11月4日頒發證書儀式上,高占祥書記發表了激情演講,要求我們10位受表彰的青年,發揮好旗幟的引領作用,為眾多青年做出榜樣,帶動更多青年走自學成才之路,做四化建設的棟梁之才。
“當官不愛才,不如早下臺”。是高占祥書記的口頭禪,他不僅倡導各級領導干部要做“發現人才的伯樂,培育人才的園丁,支持人才的后盾,保護人才的衛士”。而且率先垂范,為一個個人才解決實際問題,清除前行障礙。他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舉措,就是要讓全社會形成愛護人才,保護人才,鼓勵青年自學成才的濃厚氛圍。
高占祥
二
高占祥書記不遺余力扶持人才的故事數不勝數,我只是其中的一個見證者。他的愛才護才之心不僅體現在執政理念中,而且表現在生活的每個細微之處。
1984年4月我從行唐縣文化館調到石家莊地區文化局戲曲研究室,仍把我的家鄉作為深入生活基地。1985年5月,我到北京出席全國新長征突擊手表彰大會,散會那天,高占祥書記正好在北京辦事,便邀我和他們一起吃午飯,一塊乘火車回石家莊,同行的有他的秘書和記者。車送我們到北京站,高占祥書記看我手里拎著一包書,肩上背著旅行包,很隨意地說:“來,我幫你拿一件吧。”說著就把旅行包拿過去背在肩上。
從進站口到站臺有很長一段距離,高占祥書記邊走邊問我參加新長征突擊手表彰會有什么收獲?他說那天晚上看表彰會的新聞,有我一個特寫鏡頭,正聚精會神做記錄,要是手頭有照相機,真該給你拍下來做個留念。接著講起他青年時代在五四一廠當工人,第一次評為勞動模范佩戴獎章照相時的心情,說當時激動的心砰砰直跳,手都不知道往哪兒放,眼睛睜的發酸也不敢眨,恐怕一不留神照成瞎子。后來有人看到這張照片,說我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種決心憑借自己能力面對人生的倔強神情。我說這評價不太準確,解放前我在日本人開設的鐵廠當童工,想憑借能力吃飽肚子,想憑借倔強性格爭取公平,可這種倔強換來的只是挨打受氣。我親眼看著一個小伙伴因體力不支被送煤的傳送帶卷進巨大的煤堆而喪命,這樣的慘案經常發生卻無處伸冤!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個人的倔強性格才能轉化為能力,自己的理想才能和國家的命運相結合。要說眼神里充滿自豪倒是真的,我每次看到這張照片,好像又回到那個火紅的年代,耳邊回蕩起《咱們工人有力量》的鏗鏘旋律。”
這飽含深情的講述,似乎把他帶到了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他肩上背著我那個半米多高的旅行包大步流星往前走,我手里提著那包沉甸甸的書一路小跑跟在旁邊聽,他的秘書和記者就落在了后邊。上了火車,他先把旅行包放到行李架上,回頭接我手中那包書往行李架上放時,還幽默地說了一句:“原來這小包比大包還重啊,看來我是拈輕怕重了。”
事后有人說我,你這人也太實在了,怎能讓省委書記給你背包?我滿頭霧水,一臉茫然。說實話,我當時真沒想省委書記該不該給一個小青年背包,就覺得他是和藹可親的長輩,是風趣幽默的老師。他不僅是發現人才的伯樂,培育人才的園丁,更是好多人的知心朋友。在河北文藝界,不少人習慣稱呼他“占祥同志”,甚至有些比他歲數小的人也這樣叫,我開始不理解,后來逐漸明白,是他一心為民的執政理念和謙遜熱情的處事風格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不管在任何場合,他總能用談笑風生的語言表達方式消除對方的拘謹和壓力。在這樣的領導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發自內心的崇敬。
在火車上落座后,高占祥書記又講起他童年學畫畫的故事。他說:“那時候生活雖苦,但心里向往美,眼睛尋求美,見到美的東西就走不動了??吹洁従蛹液⒆赢嫯?,我覺得特別美,就跟媽媽說,我也要畫畫!可家里實在太窮了,沒有錢給我買紙買筆,媽媽用攢的幾個雞蛋,給我換來一支鉛筆和一大張白紙,她把大白紙折疊成課本大小,用小刀割開,每次給我一張,讓我學畫畫。那年我剛六歲,從來沒有學過畫畫,鉛筆在手里攥出了汗,也不知該畫什么。抬頭看見媽媽期待的眼神,終于用顫抖的筆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大圓圈兒。姐姐問我,你這畫的是什么呀?說是烙餅有點小,說是雞蛋有點大。我覺得姐姐說得都不對,可我也說不清楚這到底畫的是什么。我瞅著紙上的圓圈想了一會兒,看紙的下邊還有空地,又畫了兩條彎彎曲曲的橫線。媽媽微笑著解釋,大圓圈兒是天上的太陽,兩條橫線是土地,陽光照在土地上,小苗就能成長,糧食豐收了,人就不會餓肚子。媽媽的話說到了我心坎上,從那時起,我心中便有了太陽,不管遇到什么艱難困苦,心里也是亮堂的。”
第一次聽高占祥書記講自己的經歷,我內心受到極大觸動,同時豁然明白,他為什么會大張旗鼓為自學青年撐腰鼓勁,為什么樂于為人才成長搖旗吶喊,因為他本身就是自學成才的典范!從童工到省委書記,他的人生經歷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生活的磨礪不僅讓他具有頑強毅力和寬闊胸懷,也讓他對自學青年的境遇感同身受。他理解那些“棄之在草澤”的種子要想生根發芽是多么不易!他明白在雜草叢生的草澤中長出來的小苗要想伸枝展葉是何等艱難!他更知道這些小苗多么期盼擺脫雜草的羈絆,在陽光雨露哺育下開花結果的心愿!所以在他的執政理念里就有了強烈的人才觀。他才會為發現人才不遺余力,為培育人才竭盡全力,為保護人才甘當衛士,為啟用人才敢破先例。因為他有一個強烈的信念:“成人之美,即成國家之美!成就人才,即成國家棟梁之才!”
聽高占祥書記聊天,思維要高度集中,因為他看似隨意的話語,會涵蓋很多深刻道理,而且跳躍性極強。他從青年時代第一次當勞模,講到童年第一次學畫畫,話鋒一轉,又談起讀書創作。
他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是古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諺語。知識積累是多方面的,不能只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那就是多向社會學習,在實踐中增強觀察生活的能力。有了豐厚的生活積累和知識儲備,才能寫出豐富多彩的作品。有了敏銳的洞察力,才能有不管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的定力。你去年在全省業余文學創作會上的發言很好,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心中有陽光,生活就有希望!你用樸實的語言講出了生活的哲理。有奮斗目標的人生是充實的,有理想信念的人是無所畏懼的。你在農村艱苦的環境中勞動十年,經受的磨難可想而知,可你的作品中沒有委屈,沒有抱怨,更沒有傾訴個人的小小悲歡,而是把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轉化成了文學創作的動力,滿腔熱情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給人以向上向善的力量,這是難能可貴的!高揚同志對你的創作方向非常贊賞,說你走的是民族化大眾化的創作道路,必然會受到人民大眾的喜愛。你去年出席了全國第二次自學青年經驗交流會,今年又出席全國新長征突擊手表彰大會,兩次會議都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這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以后無論工作還是創作,都要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發揮好青年人的榜樣作用。生活中有鮮花掌聲,也有雪雨冷風,偶爾還可能有核桃那么大的冰雹。你得到了很高的榮譽,也面臨新的挑戰,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只要心中有太陽,腳下有方向,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今天我邀你一塊吃午飯,一塊坐火車回石家莊,就是想利用這點時間和你好好聊聊。你現在工作關系已調到石家莊,有了比較好的環境,仍然要保持在農村自學的韌勁,不能脫離生活,更不能脫離人民,否則源泉枯竭,創作上就沒了后勁兒。有的青年作者剛嶄露頭角勢頭很好,到后邊越寫越不行,就像爬山,開始爬的很快,到半山腰沒力氣了,只能滑下去。時代就像飛馳的列車跑得很快,只靠原有的生活積累是不夠的,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學習也同樣如此。老百姓有句俗語:活到老,學到老,學到八十不算巧。就是說人的一生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落后。”
此時我才恍然大悟,高占祥書記看似隨意的聊天,用心是何等良苦!他是擔心我在榮譽面前迷失方向,在“捧殺”和“棒殺”中失去自我,才用這種輕松的談話方式給我以勉勵和警示,用他的人生經歷給我以深刻啟迪。這次非正式談話雖然沒有公開發表,卻成了激勵我一路前行的動力源泉。
周喜俊
三
1986年2月,高占祥書記離開河北到文化部任常務副部長。這年9月,按照組織的安排,我到新樂縣(現新樂市)先后掛職宣傳部副部長、縣委常委深入生活五年,之后又作為文化局工作組成員到行唐縣南龍崗村下鄉一年。1993年石家莊地、市合并后,我被任命為石家莊市藝術研究所所長。為提高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1995年評上正高級職稱后又參加了河北大學法律系法學專業學習。工作、學習、下鄉、創作,整天處于緊張狀態。我知道高占祥書記到文化部工作會更加忙綠,再沒有和他聯系過。但每次河北有人到北京看他,回去后總要對我說,高部長打聽你在干什么?每逢出版了新書也要簽名讓人帶給我。這種關心讓我非常感激,我想只有拿出一流的成績,才是對領導最好的回報。
1999年5月,中國文聯在北京召開“向祖國匯報——百名優秀青年文藝家創作座談會”,我作為曲藝界青年文藝家代表出席這次會議,心想這次肯定能見到高占祥書記。早就聽說他1994年已調到中國文聯,是主持全面工作的黨組書記、副主席。事有湊巧,報到那天,我剛進賓館大門,正好看見他和秘書從電梯里出來,我急切地喊了一聲:“高書記!”
高占祥書記抬頭看著我,顯然一時沒有認出是誰。從1985年5月至今,整整十四年沒有見面,在他的印象中,也許我還是那個梳著兩把刷子辮的農村姑娘。我快步上前自我介紹:“高書記,我是周喜??!”
“哦,喜俊啊,我在名單上看見你了!”高占祥書記熱情和我握手,用他特有的幽默語言說,“這么多年只見作品不見人,連封信也不寫。聽說還當藝術研究所所長了,也不知道干得怎么樣?快給我說說吧!”
“您工作那么忙,我哪兒敢打擾啊。”這是我的真心話。
“先去報到吧,我出去辦事,抽時間給我說說你這些年的情況。”
幾句簡短的話語,多年的牽掛盡在其中。望著高占祥書記匆匆走出賓館的背影,滿腹話語潮水般涌上心頭。十四年的成長經歷,有多少心里話想對高書記講,可我一句也沒有說過。我總覺得領導每天都有大事要做,不能無故占用人家的寶貴時間。踏踏實實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不辜負領導的期望,就是最好的匯報。多年后當我做文藝管理工作時才明白,對于自己真正關心的作者,時刻都想知道其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唯恐在前行路上偏離方向。就像父母對于遠離身邊的孩子,從來不會因忙綠而減少惦記。
會議期間,高占祥書記和我有過一次長談。他沒有像1983年那次正式談話對我的工作和創作提出具體要求,也沒有像1985年在火車上那次用漫談的形式給我以勉勵和警示,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樣提出問題,讓我結合實際談想法。
九十年代中后期,隨著網絡逐漸普及,不少青年作者對深入生活產生了模糊認識。有人公開講,深入生活已經過時,作家只有和時代保持距離,才能寫出傳世之作。甚至把“回避主旋律”、“消解崇高”、“私人化寫作”作為一種時髦。這種對深入生活的否定,對歌頌祖國、歌頌英雄的貶損,讓一些文學青年思想出現迷茫。中國文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隆重召開百名優秀青年文藝家創作座談會,是高占祥書記1994年到文聯工作后為培養優秀人才,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目的就是要引導青年文藝家堅持正確導向,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責任意識,創作出無愧于祖國、無愧于時代的精品佳作。所以他這次和我談的主要內容是深入生活、認識生活問題。
高占祥書記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人對深入生活越來越抵觸,即便下去也是走馬觀花,對生活的認識成了霧里看花。與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和人民的感情越來越淡,寫的作品越來越虛無縹緲。有的人無法與社會生活接軌,只能沉溺于個人生活小圈子,把寫作完全私人化。這些年文藝界有過這樣那樣的思潮,我擔心你隨波逐流,可所有人都跟我說,你是個特別有定力的人,兩耳不聞閑雜音,一如既往去下鄉,從來不受任何干擾。你這種持之以恒的動力來自哪里?給我說些具體感悟。”
我說:“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生活的認識也不一樣。我13歲初中畢業回農村勞動,從每天掙3工分折合人民幣6分錢的少女,到18歲成為生產隊唯一與青壯年男子同工同酬的女青年,生活的磨礪鍛煉了我的體魄,也錘煉了我的毅力。當初我自學文藝創作,并沒有通過寫作跳出農門的奢望,只是想給自己以精神支撐,也給周圍人生活的力量,這樣的初衷必然讓我對創作素材的選擇有所側重。生活中有陽光也有陰影,有蜜蜂也有蒼蠅,要是只看到陰影,就會失去生活的信念。要是只看到蒼蠅,就會惡心的透不過氣了。我始終相信,真善美一定能戰勝假惡丑,否則社會就不會進步!讓人間充滿大愛,是我對生活的選擇,這樣的作品寫著有勁頭,別人看了也長精神。在沒有系統文學理論,沒有名家指點的情況下,一個連火車都沒坐過的農村孩子寫出的稿子竟然能在全國各地的刊物發表,而且很少有退稿,是沾了生活的便宜。進城工作后,我還一直堅持深入生活,是心里明白,我的寫作從起步就不是溫室里培植出來的盆景,而是田野里自由生長的禾苗。禾苗離開土地就會干枯,只有把根扎到泥土里汲取養分,才能茁壯成長。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高占祥書記微笑著說:“你這比喻很形象??!深入生活對你來說成了家常便飯,對有些人就非常困難,有人說,現在的農村跟過去不一樣了,老百姓各自忙自己的事,想找人聊會天兒,人家都沒空搭理你,你是怎么和群眾打成一片的?”
我說:“我母親常說,親戚越走動越親。深入生活也一樣,越是不下去,和人民群眾越生疏,連怎么和他們溝通都不懂,更不可能挖掘出深層內容。1984年12月我們來北京出席全國第二次自學青年經驗交流會,會議安排基層自學青年代表與高校學生座談交流,有個城市的女大學生看了我的事跡材料,吃驚地問:你在農村那么艱苦的環境里,怎么還能自學文藝寫作???要是我早跳樓自殺了。我說農村沒有樓房,就是有俺也不肯跳。人生剛剛開始,為啥要跳樓自殺呢?你就不怕父母傷心嗎?到農村深入生活,要是像這位城里的大學生一樣,說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話,老百姓覺得不是一路人,自然話不投機半句多。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對村里的風土人情比較熟悉,進城工作后也經常往農村跑,老百姓見到我很親,什么話都愿意跟我說。那年我在行唐南龍崗村下鄉,有一天吃過午飯正坐著小馬扎在院里和房東聊天,進來一個老太太,打量著我問房東:這是你家哪個閨女???我在家排行老四,隨口回應一句,我是老四,大娘你不認識我啦?”
高占祥書記呵呵笑道:“看來深入生活對你來說不是任務,就像走親戚一樣輕松。聽說你當藝術研究所所長后,經常跟著劇團去下鄉?是去搜集創作素材,還是去搞調研?”
我說:“是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當所長那年,地市剛合并,雙方人員需要磨合期,再加上人員老化,戲曲不景氣,劇作家抱怨寫出的劇本沒有人排,劇團抱怨沒有適合排演的劇本,人人都有一肚子怨氣。我作為年輕所長,要是不能帶頭寫出劇團愿意拍,觀眾喜歡看的劇本,就不能服眾。我跟隨劇團去下鄉,和演職人員一樣自帶鋪蓋卷住在老百姓家里,沒事和房東拉家常,問他們喜歡看什么樣的戲?劇團演出時我坐在觀眾群看老百姓的反映,聽他們對戲的評價。別看農民不會寫戲,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并不低,他們認為好的地方會鼓掌叫好,要是看不懂或認為不合理的地方,就會大聲議論提意見。我從中了解到,戲曲作為大眾藝術,必須接受觀眾的檢驗。坐在屋里憑想象編劇本,不管詞匯多么華麗,劇情多么曲折,不符合觀眾的欣賞口味,劇團排了沒地方演,自然也會白浪費資金。知道了觀眾對戲曲的需求,對劇團的演員陣容也心中有數,我寫出的劇本劇團愿意排,觀眾喜歡看,還能獲獎,別人也就無話可說了。”
高占祥書記說:“你剛錄用那年我和你談話,讓我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看來你把無字之書讀得很通透。”
我說:“農村好多人讀的就是無字之書。我母親生于民國初年,是裹著三寸金蓮的小腳婦女,沒有讀過書,卻懂很多人生哲理。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母親經常教育我:閨女啊,筆尖能成人也能害人!說書唱戲是勸人方,就是勸人學好哩,你要想勸到人心里去,就得先摸清底細,要不說出的話驢唇不對馬嘴,咋能讓人心服口服???對于認識生活問題,按我母親的話就是:天上的日頭再大,也有照不到的地方,不能看見墻旮旯里有片陰影,就說到處都是黑的。人活一輩子不肯能樣樣順意,要是總嘮叨自己的煩心事,就像撕開傷口讓別人看,不光自個疼,別人也厭煩。人不能只看到眼前有道坎兒,就哭天喊地說沒活路了,邁過去往遠處看,大路小路都能通到綠油油的莊稼地,那才是大伙最關心的事。”
高占祥書記很驚詫:“你母親太了不起了!能用通俗的語言講出這么深刻的道理??磥砟闶冀K堅持的正能量寫作,與你母親的教育有很大關系。”
我說:“農村像我母親這樣不識字的文化人很多,他們的智慧是書本上沒有的,更是在互聯網學不到的。我始終認為,不管網絡怎么普及,也代替不了人的思維。網上搜索到的是信息,搜索不到與人民的感情。坐在屋里能編織出各種故事,編織不出真實感人的細節。憑想象能寫出各式各樣的人物,寫不出符合人物個性的語言。深入生活對我來說,好比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是我創作的必需,自然也就成了常態。”
高占祥書記點點頭:“今天聽你講這么多,我感到很欣慰。你剛錄用的時候,有人背后議論,一個初中畢業的農村姑娘,在創作道路上到底能走多遠?樹這樣的典型有沒有意義?從你在農村堅持自學十年的經歷和發表的作品,我相信以你倔強的性格,不會辜負組織的期望??扇瞬皇庆o止的,隨著環境的改變,也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在文藝界各種思潮涌動下,你能不能潔身自好,不受外來風浪的沖擊,堅持為人民寫作的初衷,我還是沒有十分把握的。我離開河北這些年,你從來不和我聯系,要不是經??吹侥愕淖髌?,再跟河北來的老朋友們了解你些信息,我還真擔心你成了一顆流星呢。”
我說:“我要是成了流星,哪兒還有臉見您???前些年不少老師總是提醒我,你是河北破格錄用的第一人,你要是半途而廢,不僅是你個人的失敗,也給省委破格錄用的人才政策抹了黑。您雖然從未和我說過這樣的話,可我明白怎樣做才能不讓你們失望!我母親臨終前還叮嚀我:一定要爭口氣,不管到啥時候都不能掉到路溝里,不能給幫助過你的貴人們丟臉。”
“你有一個偉大的母親,教育出了一個懂得感恩的女兒。今天聽你說出這么多心里話。我十四年的擔憂全消除了。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深入生活的獨到見解,會讓你的路子越走越寬。期待你創作出更多受人民群眾喜歡的優秀作品!”高占祥書記說著,在一張便簽上寫下他的手機號和家庭電話遞給我:“有事打電話,出了新作品別忘了告訴我。”
四
2004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我創作的電視劇《當家的女人》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首播,同年獲得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和“金鷹獎”,高占祥書記打電話向我表示祝賀。
我說:“高書記工作那么忙,還有時間看電視劇???”
他說:“別的電視劇可以不看,你寫的電視劇必須看。我顧不上看,也會有人通風報信的。”
我問:“誰給您通風報信的?”
他說:“給我通風報信的人很多,大家對這部電視劇評價都不錯,有人說像田野里吹來的一股清風,沒有扎實生活積累的人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你熱愛生活,生活沃土對你也不薄,曲藝、戲曲、文學、電視劇,種啥長啥,遍地開花,到處結果。我得向你學習。”高書記談笑風生的話語,流露出發自內心的高興。
時隔不久,組織上決定讓我任石家莊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此時我在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崗位已工作11年,營造出了班子團結,隊伍和諧,工作順風順水的良好氛圍。創作上也正處于高峰期,戲曲電視劇《孔雀嶺》、《蝴蝶杯》先后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并獲獎,情景歌舞劇《走進西柏坡》在全省巡回演出,《周喜俊劇作選》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并召開作品研討會?!懂敿业呐恕吩谘胍暭案魇⌒l視輪番熱播,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上門約稿的接連不斷。在這種情況下讓我到一個新單位任職,而且要主持全面工作,我確實惶恐不安。朋友們也都不看好這個職位,有人說,文聯是很難管理的部門,你正是創作的旺盛期,被雜務纏身得耽誤多少創作?還有人說,你正高級職稱都十幾年了,當文聯主席又不漲工資,白浪費時間干嘛?還不如多寫幾部作品更劃算。大家說得都是真心話,可我是各級組織培養起來的,市委決定讓我當文聯主席兼作協主席,我要是為個人得失拒絕組織安排,又覺得說不出口。
在心里極度矛盾的情況下,我給高占祥書記打電話征求意見。他毫不猶豫地說:“這是好事??!說明石家莊市委對人才重視,也是對你的信任。這么多年,你始終堅持深入生活,堅持為人民寫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你要是當了文聯主席和作協主席,就能帶出一支這樣的隊伍。這是組織的需要,也是文藝界的幸事。你不能只接受組織的培養,不想為培養人才做奉獻吧?工作和創作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合理安排時間,還能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文聯工作千頭萬緒,只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文藝方向,抓住出人才出作品這條主線,一切活動圍繞這個核心去做,就能凝聚人心,帶好隊伍。這兩個方面都是你的優勢,你是在文藝界成長起來的,又在藝術研究所當了十幾年所長,有管理文藝家的經驗,我相信你很快就能進入角色。”我正不知該怎么回答,他又用輕松的語調說,“能寫出《當家的女人》,還怕當不了文聯這個家?服從組織的安排,卸下思想包袱,高高興興去上任,我等著聽你的好消息!”
這語重心長的教誨和鼓勵,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到文聯工作后,我們以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契機,連續多年開展大型主題活動,重點解決“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把文藝隊伍凝聚到“以人民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圍繞“樹旗幟,帶隊伍,育人才,出精品”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創作采風活動,很快營造出團結奮進的和諧氛圍。
為加大對基層作者的培養力度,2009年7月,我們在西柏坡召開了為期四天的全市青年文學創作會議,邀請北京及省內專家為近200多名基層作者授課。這次會議產生了很大影響,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不少人說,石家莊這次青年文學創會,是1984年河北省青年業余文學創作座談會的延續。
這次會議開過不久,省文藝界一位老師去北京看望高占祥書記,給我帶回一本簽名的《清蓮頌——詠荷五百首》詩集,對我說:“占祥同志對你很關心,問你在文聯工作怎么樣?抽空給老領導打個電話,免得他惦記。”
我知道高占祥書記盡管已從領導崗位退了下來,但仍有忙不完的事情,怕貿然打電話打擾他,先給他發了條信息,說了我在文聯的工作和創作情況。當天晚上高占祥書記給我回電話,很高興地說,省文聯的同志跟我講,你到文聯后如魚得水,工作干得紅紅火火,在培育人才帶隊伍方面成效顯著。我就知道,憑你的性格,無論在什么崗位都會干得很出色。你在青創會上提出以‘趕考’的心態創作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這個提法很好,文藝創作的‘趕考’就是要以人民滿意不滿意為最高標準,人民不滿意,不管小圈子里吹捧的多么紅火熱鬧,也是不及格的。隊伍建設最怕的是沒有方向,青年作者不知道該往哪兒走,會走好多彎路。你是從基層走出來的,知道樹什么樣的旗幟才能帶好隊伍。召開青年文學創作會,就是培養人才的最好方式,基層作者有了明確方向,有了創作技巧,會像小樹一樣競相成長,很快就能形成文藝創作的人才林。1984年河北省召開的青年業余文學創作座談會,催生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家。石家莊這次青年文學創作會,也會成為青年作者走上文學‘趕考’路的新起點。幾年之后,一批優秀作家就會成長起來。”
高占祥書記的判斷非常準確,基層作者有生活,對土地和人民有感情,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創作技巧,成長非常迅速。我們面向基層不斷召開的各種創作會,作品研討會,邀請各方面專家講座,對大批基層作者來說,如干涸土地里的種子逢春雨,很快生根發芽,破土而出。大報大刊獎、文藝繁榮獎、青年人才項目扶持等多項激勵機制,讓青年作者群體像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很快成為河北文學創作隊伍的生力軍。
石家莊市文聯在人才培養上實施的“育樹工程”,作為經驗寫進了河北省文聯第九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也在全國基層文聯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多次邀請我為全國基層文聯負責人研修班做案例教學,介紹石家莊文聯的做法。2013年春節前夕,我給高占祥書記發信息拜年,他給我回電話說:“你到文聯工作快十年了,工作有成就,創作有成果,我很高興。有人和我說,原先只知道周喜俊人品好,作品好,沒想到她還有這么強的管理能力和人才意識。石家莊這幾年從基層冒出來一大批青年作家,個個后勁十足,創作隊伍勢頭強勁?,F在你當選省文聯副主席,在創作和帶隊伍方面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說:“高書記放心吧,我的人才意識是您多年言傳身教的結果,我會把您的人才觀、文藝觀、價值觀和奮斗精神傳遞給更多年輕人。”
高占祥書記打趣說:“我沒有不放心,看到你工作創作雙豐收,我很開心!
五
2016年11月,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我作為文代會代表出席會議。11月28日下午河北代表團在職工之家報到后,我看沒有別的安排,就想去看看高占祥書記,把新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沃野尋芳——中央工藝美院在河北李村》送去,這是我在革命老區深入生活兩年的新成果。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央工藝美院全體師生在河北李村生活三年,當時他們是作為軍管再教育對象下放到農村的,白天在部隊農場勞動,晚上分散居住在農民家里。老百姓沒有把他們當成被教育對象看待,而是給予了親人般的關心照顧。藝術家們沒有了追名逐利的浮躁心理,把“老百姓滿意不滿意”作為最高標準,創作出一大批農村題材的藝術精品。因各種原因,這段歷史中國美術史是個缺項,清華美院院史也只有一句話記載。
2014年5月,我為完成上級分配給文聯為期三年的扶貧任務,走進老藝術家們生活過的地方,挖掘到了這段亟待搶救的美術史,寫出了長篇紀實文學《沃野尋芳》。該書2016年7月出版后,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亮相,引起讀者廣泛關注,國內外各圖書館和美術館爭相收藏。同年11月清華美院建院60周年慶典活動,河北教育出版社在校園舉辦了《沃野尋芳》圖書捐贈儀式。當年在李村生活過的老藝術家們拿到這本書,回憶起與鄉親們朝夕相處的友情,一個個激動的熱淚盈眶。
四十六年前,藝術家們被動地來到河北李村,卻主動擁抱了真實的生活。在生長高粱棉花的沃野中,收獲了最美的藝術之花。四十多年后,我為完成革命老區扶貧任務踏上這片沃土,追尋前輩藝術家的足跡,創作出了《沃野尋芳》。專家和讀者一致認為:這本書不僅挖掘出一段珍貴的中國美術史,而且用鮮活的事實論證了藝術創作的規律,是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好詮釋。多年來,高占祥書記用不同的談話方式,勉勵我要堅持深入生活,不能割斷與人民的聯系,這本書也是對老領導多年教誨的回饋,我想他看到一定會高興的。
電話打通后,高占祥書記第一句話就問:“看到今天的《光明日報》了沒有?”
我說:“沒有啊,有您的文章嗎?”
高占祥書記說:“不是我的文章,是你的新書《沃野尋芳》評論。聽說代表們的房間都送了這份報紙。光明日報在這個時間節點刊登這么大篇幅的評論,看來這本書的意義不一般!”
我怕老領導說還沒見到書,趕緊說:“我沒有給您寄書,是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有好多感人的故事想當面跟您講講。您現在方便嗎?我給您送書去。”
高占祥書記猶豫片刻說:“別專門跑一趟了,河北代表團駐地離我家很遠,你坐車過來不方便。我也要到會上去的,等開完會我去看你。”
我聽他說話聲音有些嘶啞,以為是感冒了正在休息,不便打擾。掛斷電話,我從桌上找出當日的《光明日報》,果然在評論版顯赫位置看到楊紅莉寫的評論“跨時空的心靈會晤——《沃野尋芳》的藝術追尋”。我很好奇,老領導信息也太靈通了,一篇我作品的評論他也能及時看到,是誰告訴他的?
會議安排很緊張,我只在11月30日上午開幕式見高占祥書記在主席臺上就座,后續幾天再沒有見到他。12月3日上午大會閉幕后,我接到高占祥書記的電話,說他女兒已在職工之家附近的飯店訂了雅間,中午一塊吃頓飯,讓我回駐地后直接過去。因代表們乘坐的車隊行駛緩慢,等我趕到飯店,他的秘書李文忠已在門口等候。我跟他走進房間,看到高占祥書記坐在餐桌旁,正聚精會神在幾本書上簽名,我上前一看,有《照耀生命的第二個太陽》、《高占祥朗誦詩選》,長篇小說《秘密印鈔局》,電視文學劇本《紙幣硝煙》。我見每本書上都寫著我的名字,高興地說:“都是送給我的,這精神食糧夠豐厚的。”
高書記微笑著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你給我帶來了新書,我也得回送你幾本。本想再給你兩本攝影集,太沉了,怕你拿著不方便。”他拍拍那部長篇小說和電視文學劇本說,“這兩本你看完給我提提意見,寫長篇小說和電視劇本你是內行。我知道你最說真話,不會拿好聽話糊弄我。”
看著這兩部厚厚的書,我很吃驚。幾年前我寫的大型現代戲《七品村官》中央電視臺作為全國兩會特別節目播出,之后我根據這個題材創作出長篇小說《當家的男人》并改編成了同名電視文學劇本。高占祥書記說:“你在創作領域既能耍刀又能舞棒,游刃有余啊。一個題材能寫出多種樣式,能充分利用資源,這很不簡單!我得向你學習,別的藝術門類我嘗試的不少,就是還沒寫過電視劇和長篇小說。”我當時還以為他是開玩笑,沒想到幾年時間,他竟然寫出了長篇小說并且親自改編成了電視文學劇本,這是什么樣的毅力?
高占祥書記把簽完名的書裝進袋子遞給我:“這歸你了!你送我的書呢?”我把書拿出了遞上,他接過去說:“這書設計的很有特色。”
我聽他說話聲音依然嘶啞,隨口問了一句:“高書記感冒還沒好?”他沒有回答我,翻看著《沃野尋芳》序言,指著其中一段說:“這評價很到位!”我順著他手指的地方看去,是結尾部分的一段文字:“這本書中記述的很多故事真實感人,耐人尋味,背后蘊含著很多有關藝術與生活,藝術與人民,藝術與故土,藝術與仁愛和苦難,藝術與自然和生命等諸多關系。這是喜俊忘我地在諸多生命的河底刨出來的,她越刨越深,因為她是燕趙大地的女兒,好像天降大任于己,她一定要讓發生在那片土地上的奇跡問世,讓隱藏了近半個世紀的故事傳承下來。”
我說:“劉巨德教授是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他愛人是吳冠中唯一的女研究生,采訪北京這些老藝術家,都是劉教授親自陪我去的。他是個做事特別認真的人,書稿寫完后他們夫妻倆先審讀,又分別寄給書中涉及到的所有藝術家審讀一遍,大家都滿意了才出版。”
高占祥書記說:“好作品都是精雕細刻打磨出來的,這確實是一本有特殊價值的圖書。這個題材不太好寫,稍有偏頗,就有可能寫成傷痕文學。就像《光明日報》刊登的評論中所說,只有像你這樣對農村生活熟悉,對人民有感情且正直善良的作家,才能找到歷史和現實的契合點,把生活和藝術的關系闡釋清楚,讓這段隱藏幾十年的歷史煥發出光彩。”
我們說話的時候,飯菜已經擺上桌。高占祥書記說:“今天沒叫別人,就想和你多說會兒話。”他女兒看看表,端過一杯水,拿出藥讓他吃。我一問才知道,他聲音嘶啞不是感冒所致,而是前不久剛做過喉癌手術,正在恢復期,必須按時服藥。這讓我非常震驚!
高占祥書記2009年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之后,我們聯系比較多了一些,他每次給我打電話,說的都是創作上的事。在我印象中,他總是意氣風發的樣子,腦子飛速運轉,經常冒出各種新奇的創意。但從來沒有和我說過他生病的事。得了這么重的病,怎么還能創作出那么多作品?
高占祥書記喝過藥,微笑著說:“其實癌癥也沒什么可怕的,這幾年我做過好幾次大手術,都是要命的病。有一次搶救了二十五個小時,迷迷糊糊感覺身邊有好多人,抻胳膊拽腿把我帶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我拼命掙扎叫喊,說我還有好多事沒做完,你們放我回去!等我醒過來一睜眼,還在病房躺著呢。”
他指著送我的那袋子書說:“那本詩集里有一首《假如我明天死去》,就是那場大病之后對生與死的感悟,你回去看看,就知道我當時是什么想法了。”
高占祥書記不愿多說自己的病情,話題又轉到了創作上,說正在編纂《高占祥文藝集》,這套書涵蓋了各個藝術門類的作品,計劃出120卷。我被這巨大的數字驚呆了,他不是專業作家,在領導崗位有那么繁忙的工作,什么時間創作出了這么多成果?當我提出這個疑問時,他微笑著說,從年輕時候就形成了習慣,每天有計劃,每周有目標,每月有成果。訂了計劃必須按時完成,時間是擠出來的,人的一生睡覺浪費了很多時間,每天少睡幾個小時,就能干很多有意義的事。
聽他侃侃而談自己的創作規劃,哪兒像個身患重病的耄耋老人,倒像個朝氣蓬勃的青年。說完他的創作規劃,又問我最近三年有什么創作計劃?我說明年準備出版一部兩卷本《追夢者之歌》。2018年創作長篇小說《我的幸福誰當家》,是“當家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懂敿业呐恕贰懂敿业哪腥恕范寂牧穗娨晞?,這部小說出版后也要改編成電視劇。2019年創作長篇紀實文學《齊花坦與河北梆子》,齊花坦是新中國成立后培新劇社招收的第一批河北梆子演員中唯一的女生,她的成長經歷見證了共產黨對文藝人才的培養,也記載了河北梆子發展史,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重點圖書出版很有意義。”
“你這三年規劃很扎實,也很有意義。”高占祥書記又問,“《追夢者之歌》是寫什么的?”
我拿出打印好的書稿目錄說:“上卷是報告文學,下卷是散文隨筆,是我這些年深入生活的副產品,書稿出版社已審過,準備明年在十九大召開之前出版。”
高占祥書記接過書稿目錄瀏覽一遍:“你采訪過這么多模范人物???我說你怎么總有寫不完的素材,這不是找到了創作源泉,是在生活中挖出了深水井。”
我說:“這么多年,您一直鼓勵我深入生活,不能割斷與人民的聯系,這本書也是給您的匯報。本來還想請您給作序,看您有這么宏偉的創作規劃,身體又沒完全康復,我都不好意思說出口了。”
高占祥書記微笑著:“不說白不說,說了不白說,你做出這么大成績,我再忙也得表示祝賀!明年下半年出書,時間能來得及。”
這頓午餐吃的是什么,我一點印象也沒有,只記得高書記女兒不斷往我盤子里夾菜,促催著:“周老師,這是個特色菜,要趁熱吃,涼了就不好吃了。”對我來說,和老領導暢談的精神大餐比這頓精心準備的特色菜肴更有吸引力。
2017年4月初,高占祥書記把序言發給了我,這篇以《為夢想砥礪前行》為題的序言,既是對我為人為文的肯定,也是對我在創作道路上砥礪前行的激勵。
六
我最后一次見到高占祥書記,是2021年4月底,4月26日他給我打電話,說4月30日下午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舉辦“一葉之春——高占祥藝術作品展”開幕式,問我有沒有時間過去看看。他用慣有的幽默語言說:“這次展出的是我各個藝術門類的代表作,算是一次比較全面的展示,你要是不看,以后可能就看不著了。”
這難得一見的展覽我怎能不去?何況老領導親自打電話邀請。我趕緊上網訂火車票,才知道五一之前到北京的票已全部售罄。我不會開車,朋友們的開車技術也只限于在市內上下班,連進京手續都不知道怎么辦理。為保證安全按時到達,一位朋友把她弟弟的私家車和專職司機一起借來,我們一大早從石家莊出發往北京趕。五一假期前夕,路上車輛很多,車到保定以北,突然下起蒙蒙細雨,我擔心堵車趕不上下午的開幕式,心里很著急。司機經常跑長途,很有經驗,說中午市內車輛少,應該問題不大。為確保無誤,我們進京之前吃了午飯,本來覺得時間還有寬裕,進京后才知道,外地車輛不準進三環。乘地鐵怕耽誤時間,我想打出租車。誰知在路邊等了好長時間,也沒等到一輛空車。兩個畫家朋友分頭叫網約車,都回復一個小時后才能到。此時離開幕時間還有一個半小時,我不知道三環外到嘉德藝術中心有多遠,擔心再等下去會遲到,情急之下,我們每人在路邊掃了一輛共享單車。感謝我的兩位畫家朋友,她們平時都是開車上班族,很少騎自行車,更沒有騎過這么遠的路程。我們三人按照手機地圖設置路線,穿大街過小巷一路狂奔,終于在開幕前十分鐘趕到了現場。
那天的人太多了,展廳內外人山人海,有文化部、中國文聯好多老領導,還有外國友人,各路嘉賓云集這里,都來品賞這難得的藝術盛宴。開幕式在展廳入口處,被舉著照相機、錄像機的人圍的風雨不透,我們站在外圍什么也看不見,只能聽主持人念名單。開幕式結束,我想和高占祥書記見個面,看他仍被眾人圍的密不透風,心想這種場合見面也顧不上說話,干脆抓緊時間先去看展覽。
展廳分上下兩層,展覽以“多元共賞”的策展理念以及作品、影像與文獻相結合的展陳方式,涵蓋了繪畫、書法、攝影、文學、舞蹈五個單元。展出文學作品200多冊,藝術作品200余件。繪畫單元有國畫、油畫、巖彩畫以及他獨創的夢幻畫;書法單元有行、草、隸、篆等書體;攝影單元有花卉、風光、人物、動物、光影等;舞蹈單元有他舞臺演出和舞蹈生涯的圖片、文獻資料以及國標舞的紀錄短片;文學單元有他多年來出版的各種著作以及文學成長歷程中的珍貴照片,還有2016年他曾和我說要出版的《高占祥文藝集》。短短幾年時間,這套鴻篇巨制已出版99卷114冊。各單元內容豐富,精彩紛呈,是對高占祥文化藝術成果的一次全方位解讀。
讓我感到特別驚奇的是攝影單元的“血影系列”和“體內系列”。高占祥書記曾在電話里和我說過,這是他住院期間把自己體內血流圖拍成的藝術品,在微信里給我發過幾幅圖片。我至今也沒明白那是怎樣的創新之作?但我知道一個重病患者住院期間仍在研究藝術,躺在病床上還堅持寫書,需要什么樣的精神!也許正是這種對文化事業的癡迷和樂觀態度,才讓他在一次次與死神博弈中逃生。
雖然沒能和高占祥書記見上面,但參觀完全部展覽,滿滿的收獲感已讓我覺得不虛此行。我們從二樓下來時,恰巧在樓梯口碰到高書記,他陪著好多嘉賓正要往二樓走,看見我,不顧工作人員攙扶,疾步上前拉住我的手說:“你來了?樓上看了嗎?”我說,“全部看過了,您先去忙吧。”
看著他陪眾人上樓的背影,我心里不由一陣發酸。與2016年文代會上那次見面,他顯得蒼老了許多,說話聲音更為嘶啞,個頭也好像矮了。我想,展廳內這豐富多彩的成果,是他用一生心血換來的。他用常人難以企及的拼搏精神,創造出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了實現奮斗目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
在一樓大廳見到高書記的愛人林阿姨,我說這次展覽很圓滿,高書記不是年輕時候了,還是要勸他保重身體。林阿姨說:“誰勸也不聽,還像過去一樣沒明沒夜忙碌,有天夜里兩點累得暈了過去,送到醫院搶救,剛醒過來又去寫他的書稿。醫生說,他身上隨便一種病放到別人身上,嚇也早嚇死了,可他從不把自己當病人。我勸他休息,他說,我就剩這點時間了,還有好多事情要做,不抓緊能做完嗎?我說你累病了,不更耽誤時間嗎?”
因我們要連夜返回,車還在三環外,不能再等和高書記告辭,只好匆匆離開。剛走到地鐵站口,他女兒打電話問我們在哪兒,說他爸爸在找我。我說已到地鐵站,高書記今天太累了,讓他好好休息吧,過幾天我再給他打電話。
五一節過后,高占祥書記給我電話,說開幕那天人太多,也沒顧上說話,聽我女兒說,你們是從三環外騎自行車過來的,心里很過意不去。本來想晚上打電話問問你們回去順利不,嗓子啞的說不出話來了。我說高書記您太客氣了,林阿姨給我打過電話了,我想讓你好好休息幾天。舉辦這樣一場大型藝術展太不容易了,能飽嘗這么豐富的藝術大餐,我們比什么都高興。
那天高占祥書記在電話里和我聊了很多,他講了籌備這次藝術展的情況,又說了后續的好多想法,包括那套《高占祥文藝集》還有十多本沒有編完。聽他激情澎湃談創作規劃,我甚至忘記了他已是86歲的老人。
我勸他保重身體,不能再這樣拼搏了。他風趣地說:“小車不倒只管推,小車倒了扶起來接著推!”說完又語重心長補充一句,“你也要注意身體,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好才能更好的工作。身體不行了,不管有多么美好的愿望也難實現。”這是我和高占祥書記認識40年來第一次聽他發出感慨,也是最后一次。
2022年12月10日早晨,我看到朋友轉發的《文化和旅游部值班信息》:“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副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正部級)高占祥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9日18時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我驚呆了,不相信這是真的!在我心中,高占祥書記是個奇人,總是創造各種奇跡。他曾說過,對于病魔,要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戰斗力,你越怕它,它越瘋狂,你要藐視它,它就無能為力。正是靠著這種頑強意志,他一次次和病魔博弈中都是勝利者,這次怎么就輸了呢?我和他女兒聯系,想去送老領導最后一程。她女兒說:“因疫情嚴重,按要求喪事從簡,周老師不要來北京了。”
我呆呆坐著,和高占祥書記相識四十年來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我突然想到他2021年五一前邀我去看他的藝術作品展時說的那句話:“你要是不看,以后可能就看不著了。”還有他愛人和我說的那句:“他說我就剩這點時間了,還有好多事要做,不抓緊能做完嗎?”
如此看來,他對自己的生命早有預期,他用頑強的毅力在和病魔抗衡,在和時間賽跑,即便在病床上,也沒有停止工作。正如他在詩中所寫:
“假如我明天死去/心里定會熱戀的焦急/僅擁有最后一個黎明/我怎能不萬分地珍惜/哪怕是千分之一秒啊/也不能讓它白白溜去。假如我明天死去/含情的雙眼不會合閉/多看幾眼祖國的藍天,多瞧幾眼金色的大地/愿我的身軀化為春泥,讓祖國的花園更美麗。”
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正是這種大愛,鑄就了他事業的輝煌。那套《高占祥文論集》,記載著他政治人生和藝術人生雙軌并行的足跡。
撫摸著書架上高占祥書記親筆簽名贈送的圖書,忍不住熱淚長流??粗饷嫔夏俏⑿Φ拿嫒?,我的心在說:尊敬的老領導,四十年來您良師益友般的教誨,我時刻銘記在心。您的軀體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您用一生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卻如燃燒的火炬,會為無數人照亮前行的路。
(作者系國家一級編劇,河北省文聯原副主席,石家莊市文聯名譽主席、石家莊市作協終身榮譽主席)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http://www.balalaikatrio.com/wzzx/djhk/jswx/2023-04-04/81037.html- 紅色文化網
